大陸資金寬鬆政策 實體經濟受益微薄

(作者:央廣主筆群)
 
今年年初以來,大陸的貨幣政策明顯趨向寬鬆,到目前為止已經接連降低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給市場挹注了幾兆元人民幣的資金,但整體經濟基本面並未相應好轉。由此可以看出,大陸的「資金鏈」有異常現象,無法把資金引導到正途。
 
這一波的「降息」和「降準」,好處都集中在大陸股市上;年初以來陸股行情受資金面激勵,又飆漲了一大段,像上海綜合指數,年初才站穩3000點大關,現在已經到了4500點左右,正在上看5000點大關。
 
目前大陸股民普遍認為,未來只要大陸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降息、降準,上海綜合指數漲過5000點根本不是問題,甚至重演2007年10月所創下的6124點高峰,也是指日可待。跡象顯示,大陸股民認為人民銀行一定會持續寬鬆貨幣。所以,陸股的「牛市」應該不會在短期之內結束。
 
其實,大陸股民的這種想法,實在大有商榷的餘地。難道,人民銀行寬鬆貨幣的動作,主要目的是要「炒作股價」嗎?當然不是這樣,而是為了提振經濟的基本面,把經濟增長率下滑的勢頭扭回來。當然,寬鬆貨幣也會帶動股價上漲,這是常識。但無論如何,股價上漲應當只是寬鬆貨幣的「副產品」,至於經濟基本面的提振,才是人民銀行大力追求的「主產品」。
 
但是,今年年初以來,副產品的實際表現是光彩奪目,而主產品卻是暗淡無光。也就是說,股價持續飆漲,經濟基本面卻是相當疲軟。這並不是人民銀行所願意看到的結果。最好是兩者都能同時有正面的表現,譬如股價漲一些,經濟增長率也提高一些,那就皆大歡喜。
 
可惜,經濟基本面的表現,實在太冷了。首先看今年第一季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增率,只有7%,是多年來的最低位。這是因為,「實體經濟」表現不好,拖累了GDP的增長。而做為實體經濟主體的工業企業界,今年第一季整體利潤總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2%之多。
 
除此之外,海內外各機構按月公布的大陸PMI(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今年年初以來,也經常落在50的榮枯線之下,表示目前大陸工業製造廠商經營普遍困難。
 
這種情況,居然發生在市場資金寬鬆的時候,所以很容易看出來,近來大陸政府卯勁釋放出來的資金,並沒有能夠充分挹注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以致實體經濟缺乏增長動能。其中,中小企業取得貸款的難度,比過去有增無減。因此,有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大陸的資金鏈,到實體經濟這一塊就變薄弱了,甚至「斷裂」在中小企業的層面上。
 
銀行資金如此迴避實體經濟,主要原因應該是「虛擬經濟」氣勢太旺,擠壓了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股票市場就是最典型的虛擬經濟;最近大陸股市表現太強,肯定搶走了很多銀行資金,其中如果有客戶貸款炒股,銀行也不會排斥,因為股市獲利展望良好,銀行債權比較有保障。相對之下,實體經濟近年來表現不佳,銀行對實體經濟貸款態度保守,或是儘量在貸款利率上加碼。所以,大陸近來這一波降息和降準,給實體經濟帶來的好處不多。
 
大陸臺商,如果是實體經濟廠商,目前的貸款難度和陸資業者沒有差別。但是,臺商的臺灣「娘家」也許能幫一點忙,就是臺灣銀行業可以將收受的人民幣存款資金,直接「跨境融資」給大陸臺商,而且融資利率水準合理訂定,不隨便加碼。
 
運用臺灣的「人民幣資金池」,來做為大陸臺商的金融後援,這不但有利於臺商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也有助於臺灣方面的人民幣資金回流大陸,並且為臺灣銀行業創造新的兩岸業務利基。總的來說,這是一舉數得的好事,值得兩岸雙方合力加以促進和推廣。(本文於中央廣播電臺臺灣觀點節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