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

我的里大約有五分之二人口在經國新城,那是過去白川町眷村改建的國宅,共有十七棟大樓,每棟十四層,位於仁愛路、興業東路口一帶。落成後,嘉義縣市十八個老舊眷村的眷戶都遷移至此,人口眾多,熱鬧非凡。這十七棟大樓中的其中三棟,四年前市府行政區域重整時劃歸本里,從那時起,我開始深入接觸眷村生活的種種。

在服務里民的過程中,聽某里民說他們的大樓裡有兩位「里長」,我覺得不太可能,問道,

「應該是鄰長吧!怎麼可能一棟大樓裡有兩位里長?」


那里民把說話的速度放慢,字正腔圓說道,

「我說的是『旅長』,不是『里長』!」

喔,懂了,原來大樓裡住著一些軍中退休的高級長官。

之後我特別去拜會其中一位王姓旅長,因為他擔任該大樓的主委,有些里政必須有主委協助,才能順利推動。王旅長雖然已跨過法定六十五歲的老人門檻,但體格健壯,精神抖擻,講起話來條理分明,完全不見老態。

幾次拜訪後,我發現王旅長家裡所有東西都擺在定位,沒事就擦擦洗洗,把家裡整理得窗明几淨,顯然軍中的嚴格訓練對他日後的生活習慣產生重大的影響。

王旅長以嚴格整軍出名,在金門時期還曾經處理過大陸劫機案件,軍旅生涯歷練甚廣。退休後擔任大樓主委,每日他都會騎機車巡視大樓四周及地下一、二樓停車場,察看有無異狀,之後步行在大樓中庭巡視一番,然後進入管理室,檢查監視錄影設備有無正常運作,再看看管理員所寫的記錄簿,看有無需要進一步處理的事項。

得空時,他就翻閱有關大樓管理的法條,詳加研究,遇有爭議事件,就引用相關法條處理,一切依法辦理,消弭爭端。有人質疑,王旅長幾乎是把大樓當成部隊在管理,會不會太嚴格了點?但也有說,大樓本來就該管理嚴格,住戶才能安心。

另一棟大樓住著一個胡媽媽,獨居,八十幾歲,生活簡僕,每日自煮自食,有時會下樓在中庭與其他婆婆媽媽聊天,晚間跟著眾人做操活動筋骨,身體還算硬朗。有時我會送她些白米、醬油、沙拉油之類的物資,減輕她生活的負擔。

有一次嘉義縣某寺廟發送救濟物資,我幫胡媽媽爭取一份,胡媽媽說她沒有交通工具,希望我幫她代領。騎機車找到那藏於田間的廟宇時,我才發現廟方所發放的物資種類繁多,有白米、泡麵、糖、鹽、沙拉油….。裝在一個大提袋裡,別說胡媽媽,就是里長都快要扛不動了。

騎機車準備將物資送到胡媽媽家裡途中,突然接到王旅長電話,請我過去泡茶,順便交換一些有關社區事務的意見。到時,我將那一大袋物資先寄放在管理室,再上樓到王旅長家裡小坐,閒聊中我告訴王旅長,有一大袋物資放在管理室,等一下要送到隔壁棟胡媽媽家裡。王旅長聽到「胡媽媽」三個字,眼睛忽然睜大,問道,

「你是說隔壁棟的胡媽媽?八十幾歲、戴眼鏡那個?」

我說是。王旅長告訴我,東西放在管理室就好,等一下他跟太太會幫我送過去。我問為什麼?王旅長要我別問那麼多,東西放著就好。里長照辦。

幾天後,我遇到胡媽媽,問王旅長有沒有把東西送過去?胡媽媽問道,

「哪個王旅長?」

我答道,

「在隔壁棟當主委的那位王旅長啊?」

胡媽媽意會過來,笑著說道,

「你說小光啊?有啊,他跟太太把東西拿過來了,里長,謝謝你啊!」

小光?嚴肅的王旅長什麼時候有這個可愛的小名?只聽胡媽媽說道,

「我們以前住同一個村子,我看著他長大的!」

之後我又到王旅長家裡小坐,問起他這個小名,王旅長說道,

「對啊,我小時候就叫小光,到現在胡媽媽還是這樣叫我。她一個人住,我跟太太時常去看她,她的小孩都在外地,每個小孩的電話我都有,而且保持聯繫,有什麼事,隨時找得到人!」

在政治上,眷村被解讀成一整個區塊的鐵票區,但排除政治因素,眷村是個非常有人情味的地方,被看著長大的孩子,走完幾十年軍旅生涯後,剛毅的表情裡面仍然藏著一顆柔軟的心,對眷村的長輩還是一樣關懷,外表與內心,有著強烈的對比。

有人說,眷村文化需要保存,好讓後代可以了解大時代的歷史,我覺得其中最值得保存的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那份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