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也要適可而止!

(災難政治學的道具)

復興空難頭七都過了,仍然有人泡在基隆河的冰冷、烏濁水裡。對這件事,我非常有情緒。

不是因為失蹤者遺體未找全,昨天找到兩具。現在,只剩一位。我只是覺得:不要找了。不應該這樣找法。

我說的人,是泡在水中的救難人員。大量救難人員被不成比例丟入基隆河,不是搜救,已經不是。是搜屍。不只時間不成比例、空間不成比例、人數不成比例。不要說一具、三具,就算更多,在過了某個時間點之後,指揮官就該下令停止搜尋。

黃金72小時早就過了。

這是空難,不是地震。地震的存活紀錄有到10多天的。但空難不是。何況是水中的空難。

每次意外事件發生,媚俗的官員、民粹的媒體,就開始自動切換到「災難表演模式」。官員會啟動「全力救援」,生要見人,死要見屍,一種「一個都不能少」的氣魄,讓罹難者家屬在悲愴中得著一點安慰。

媒體則是必定出現一種「靈異腔」。誰在親人哭喊中浮出、誰在名人的祈福後立刻被尋獲。這種梗,老梗,還是爛梗。明知巧合,甚至鬼扯,但基於「好像」對罹難者家屬的「關懷」,集體演爛戲。讓原本共悲的情緒都被搞煩了。不這樣演,新聞沒戲味兒,媒體的鏡頭完全不懂「大悲無言」。

死者為大,但搜救不該無止盡。這已經形成一種「救難者的角色期待」。不搜出所有人,好像不足以証明盡了全力。救難者的訓練是救傷、救活,不是尋屍。但沒人敢停,沒人敢撤,怕辜負了期待。柯文哲是葉克膜專家,器捐專家,這一門的道德風險就在「家屬認為還有救,專業卻認定已死亡」,然後,拔管,器摘,保留資源和人在有用地方。柯文哲洋洋灑灑疑似殺人的器摘爭議都無所謂,為何讓數百救難人員,在裝備很差、溫度很低的狀況下,日夜浸泡在又汚又急的河水裡?

這種災難,能活的,第一小時都救完了。當飛機主體已撈起,當事故主河段都已搜過,所有失蹤,都等於死亡,這時候,指揮官應該回頭替救難人員想。過去這一週,台北還創入冬低溫呢,還讓救難人員繼續泡在冰水裡。浸水牢。

太過分了。

大部分的救難指揮怕招駡,有膽開始,沒種喊停,為了符合「角色期待」,只好一直搜救明知無救的遺體。莫拉克風災,國軍趴在小林村上鑽孔聞屍臭;颱風天,滿載陸客遊覽車墜入太平洋,救難隊冒坍塌風險,天天垂降清水斷崖尋屍。有找到嗎?一具都沒。但救難大戲演到何時?演到話題轉移,演到新聞收視跳不動為止。

我們只有啟動救難的SOP,沒有停止救難的SOP。每次救難到最後,都是救難人員的災難。看政客、媒體歹戲拖棚。

柯P?SOP?

救難非常專業,資源、人力精緻管理的專業。我知道。我當然知道巿長不可能管太多太細。那就讓真正專業做決定。但今天台北巿越來越明顯,連體育局長代決行遠雄移樹公文都可以撤銷,除了柯巿長,台北巿已經沒人敢做決定。

還有一位失蹤者沒找到。不要再找了。也許會自然浮出,也許永遠不會,但他法律上已經可以宣告死亡。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處處有青山。大災大難,就準備面對大山大海。魂歸來兮?不是每個遠遊的家人都能生死回家。節哀。

以前就有這種感覺,這次空難特別明顯。為救難人員講出心聲,捨不得看他們老是成為災難政治學裡廉價道具。

雖然,我知道,下次有難,你們仍然會義無反顧,挺身而出。

基隆河依然嗚咽而過。如果流水有情,應知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