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箭補鍋,林全欺負良善老百姓

懲罰受害者,縱放加害人?

為了拚「百日政績成績單」,林全內閣「動」起來了,面對各種自居是「國王製造者」的公民團體之壓力,林全卻急著敷衍應付,一味鋸箭補鍋,讓良善老百姓當犧牲品,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更多。


且看六輕製造汙染,林全卻懲罰小學生和偏鄉家長的荒謬!

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當然該竭盡全力呵護。

雲林縣六輕石化工業區長期排放致癌物氯乙烯(VCM)等污染物質,國衛院研究發現,距六輕僅900公尺的橋頭國小許厝分校學童,尿液中氯乙烯代謝物硫代二乙酸(TdGA)平均單位濃度141.8,是全台國小學童平均值的近9倍,相關團體在林全和公民團體見面時痛批,林全立即拍板定案,許厝分校將遷校10公里,創下台灣因環境污染而遷校的首例,引起家長反彈。

在台北等六都的都會區遷校10公里,小事一樁,但在中南部偏鄉,交通不方便,公共運輸欠缺,收入微薄之父母家長忙於生存已經焦頭爛額,哪能每日在上下學時放下手頭工作去接送10公里之外小孩?而且,小孩回到家,還不是繼續被汙染!

更扯的是,出身雲林的環保署長李應元還不敢直指台塑六輕,要求六輕停工受檢,甚至立刻進行相關改善設施的投入與補償,竟說「六輕不是當事人」。

不是六輕?學童受害難道是天降奇禍!如果不是六輕造成汙染,可能有其他原因,遷校就能解決問題嗎?
說穿了,就是林全不敢得罪大財團,又想要應付環保團體,所以拿小學生和偏鄉家長開刀來沽名釣譽!

拿良善百姓來祭旗的還有攸關小民生計的水電價,行政院在第一次與公民團體舉辦座談會時,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指出,去年至今,既然國際能源價格已下跌超過二成,國內電價持續下跌,但物價也回不去。因此推動再生能源的團體認為,如果繼續降低電價,人民百姓不會選擇轉用成本和價格都比較昂貴的再生能源,要求政府要「緩跌電價」。

面對公民團體,林全竟然當場回應,由經濟部研議,為免電價隨著燃料價格走跌而無限下跌,適逢電價公式二年試辦期即將到期,將研擬訂「電價緩跌機制」,在下會期送立法院審查。

這是甚麼邏輯?國際能源漲價,良善老百姓要「共體時艱」,承受「油電雙漲」的民生痛苦;國際能源價格下跌,良善老百姓也要「響應能源轉型」,所以「油電緩跌」,民生繼續困苦?

更何況,行政院擁有全國最大的公權力,油電降價而物價不跌,該是公平交易委員會與物價會報該展現魄力的時候,怎麼會是政府怠惰,百姓買單?

這些,都還是局部性政策,製造的問題還不是全方位影響,更可怕的是面對公民團體的單一訴求,林全內閣一貫照單全收,連執政黨籍的台中市長林佳龍都忍受不了了…

內政部在八月中旬審議台中市區域計畫,環保團體在場外抗議市府劃設1824多公頃產業用地是侵吞農地;反對台中市「就地合法」目前在農地的中小企業的許多工廠。面對環保團體,內政部也立刻同意呼應他們的要求。

林佳龍因此公開痛批,台中市政府在合併之後去擬定區域計畫,是以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土地的使用,提供合法發展的產業的出路,現在這麼多違章工廠且難以取締,除非政府是瞎子,不去面對這問題,負責任的政府就該思考怎麼讓他們有路可走,而不是不斷訂法令,執行又有困難,導致政府權威的崩潰,林佳龍痛陳林全內閣很多政策沒有從現實出發,在冷氣房的決策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製造問題。

這就是林全和林全內閣最大的盲點,這些在大台北活動的菁英們,誤以為台灣經濟發展只有大台北的金融服務業以及新竹的科學園區等IC產業,根本不知道正在撐起台灣新經濟的大本營,就是在大台中的那些被認為是「佔用農地」的中小企業工寮。

林全內閣這些蛋頭,和真正的台灣距離太遙遠了,所以並不知道台灣能夠屢仆屢起,永遠能找到新的出口,迎向新的挑戰的基礎,就是他們認為只是「佔用農地」的大台中一代中小企業的違章工廠。

更不可不知的是,MIT奇蹟的起點是一群在日治時代只有十幾歲的大台中地區小朋友,他們的故事叫做《台灣少年兵》;大台中一帶,正是台灣工業無師自通的傳奇地帶。

日治時代當八田與一打造好嘉南地區水利工程之後,日本人把嘉南視為是進軍太平洋的大穀倉,積極擴展農業,要搞大規模農業當然需要農業機械,於是,日本人開始在大台中到雲嘉一帶設立農工學校,除了農業技術之外,也訓練農業機械的技工。

當時,日本人是看不起台灣人的,不讓台灣人學習更高的工業機械能力,但在台中有一些人不服氣,自己開了「東洋鐵工廠」,以農業機械的基礎自己摸索工業機械,還採用德國和日本最精深的「師徒制」,台中地區許多知名的第一代鐵工廠,許多人都曾在「東洋鐵工廠」習藝過。

日本人也把台灣視為是南進太平洋的「不沉航空母艦」,選定左營後完全模仿旅順港打造了左營港,也把日本最好的戰機「零式戰機」、最好的戰機飛行員放到台南機場,還在岡山設立「六一工廠」,專門負責維修零式戰機,因此培育了岡山一代的工業水準!

戰爭擴大,日本男人戰死越來越多,於是日本人又從台中、員林到雲嘉南,徵召了八千四百多名十二歲、十三歲到十八歲的聰明伶俐少年,送到日本川崎重工廠當學徒工,直到戰後才被遣返回到台灣。

《綠的海平線》(英文:Shonenko)是郭亮吟導演的台灣紀錄片,紀錄了二次大戰戰爭末期,日本募集台灣少年前往日本海軍工廠生產軍用飛機。片中,日本師傅在高台上敲鼓,這些台灣少年兵聽著鼓聲節奏,紮紮實實地進行鉗工、車床、切削…等動作,就這樣一步一步地練出了紮實的工業技巧。

這些事、這些人在歷史軌跡下成了台灣工藝的祖傳資產,是台灣第一代MIT的尖兵。就在中台灣,工業和工具機的本事代代傳,當電動車興起,大家才又突然發現台灣竟然擁有百項以上的關鍵零組件技術,而機器人時代來臨,上銀也躍起稱雄,還有大立光在精密光學的高水準,還有特斯拉的電動車也要到此尋找合作夥伴,以及正在攻進將來五千兆美元市場的台灣航太工業…

這些頂級工藝師,台灣的「隱形冠軍」,絕大多數都是那些團體眼中的「佔用農地」的中小企業違章工廠,中央政府不協助台中市府去培育輔導,而是呼應少數團體的單一訴求,難怪,連林佳龍都要受不了了!

【作者 黃創夏/媒體野武士,曾任《新新聞總編輯》,信條:手握修羅刀,足證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