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造未來世界:波士頓創客空間衝浪

文/陳加恩

波士頓,美味的龍蝦堡,美麗的查理斯河,以及哈彿、MIT等一流學府。

這一個具有豐富歷史背景的都市,不僅是學術重鎮,也是近年許多創新創業家與「自造者(Maker)」的聚集地,在產業領航,科技創新,以及學術發展,皆具指標性地位。


這個月,世界公民島雜誌特派記者陳加恩,深入波士頓20幾間實驗室以及公司,從不同領域、產業,一探波士頓的Maker浪潮。
 
近年來,隨著數位製造的興起以及3D列印機的日漸普及,全世界掀起了一場Maker 的浪潮,所謂的Maker 在台灣翻譯為「自造者」,大陸翻譯為「創客」,顧名思義,就是強調動手做的精神,自己遇到的問題,自己解決。藉由網路的串連,更使得Maker不再是一個人躲在車庫的DIY,而是與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學習,分享,製造。

全世界各城市總共有1000多個分支的Fablab,起源自MIT的教授Neil Gershenfeld所開設的How to Make Almost Anything 課程。Maker 的核心精神,”Make Learn Share”,強調實作的技能、自學找資料的能力,以及社群連結與分享的過程,Makerspcae就是具備這種精神的空間環境。波士頓的創業風氣很盛,因此Makerspace也是一個新創公司的孵化器,比如Formlab公司,就是一群Neil教授的學生,畢業之後,利用MIT Makerspace所學進行群眾募資,所建立的一間世界級新創公司。

波士頓每間Makerspace都有它的特色和社群,有的是做推廣科普教育,有的則是做藝術創作,更有的是做醫學的3D列印;多元化的社群,各自空間的特色,許多點子的碰撞區,產生不同的創意結晶。
 
空間與機器不是maker的重點,社群的經營以及創意點子才是關鍵

台灣目前也有很多makerspace,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是早期自然發展的maker運動前的makerspace,另一個則是政府推動自造者運動、提供資金所建立的makerspace。

第一個時期的makerspace,比較像國外的氣氛,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經營。如台灣的Hackerspace Taipei,初期就是一群外國人在台北火車站附近建立的;Fablab Taipei也是創辦人Ted在上完How to Make Almost Anything課程之後在台北建立。這些空間都是自發性的民間社群,樂於分享,開源,製造,與我在波士頓MIT所看到Space很類似。

第二個時期的makerspace則是政府推動maker運動後,編列預算、補助設備所建立的,如各中小學近年所建立的fablab實驗室。然而,目前許多空間因為缺少了社群的運作,設備完善卻乏人問津,如過去在空總創基地的Fablab TAF,成了「maker蚊子館」。政府推動maker運動是一件好事, 但由於不夠了解Maker核心精神、推廣分享學習製造的風氣,只一味強調數字化的績效以及KPI,反而有可能揠苗助長。

這地球村的年代,數位製造大幅降低製作成品的困難度,如何能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來臨時,準備好迎接這一波大浪,接軌國際,放眼世界,提昇我們的國際競爭力,台灣,需要繼續努力。
 
Makerspaces in Boston

當年的「車庫精神」造就很多知名公司,如賈伯斯的蘋果電腦。Maker精神又會掀起下一波怎樣的浪潮呢?台灣要如何接招?就讓我們一探究竟波士頓6個極富特色的Maker spaces。
 
1.世界級Maker基地 : 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

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位於MIT的一樓,是全世界第一間Fablab,也是MIT 教授Neil Gershenfeld 課程How to Make Almost Anything 學生做作業的基地。裡頭有各式各樣的數位機製造機具,十幾台不同等級的3D列印機,CNC,雷射切割機…設備十分齊全,可以算是MIT Media lab 的一個點子實現中心。

2.Harvard Makerspace in Science Center

How to Make Almost Anything 最早是開給Harvard 跟MIT的選修課,MIT的學生在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做作業,而Harvard 的學生,則在Harvard Science Center三樓的一間實驗室。

負責Harvard Makerspace的是一位哈佛藝術科學老師Robert M. Hart,是一個提供學生創造、實踐夢想的空間,裡頭陳列許多過去課程學生所創造出來的發明以及專案,非常有趣。
 
3.MIT學生的創作天堂 Miters

MIT博物館隔壁有一個秘密空間──古老歷史的Makerspace “Miters” ( MIT Electronic Research Society) 。
在門口你就可以聽到3D列印運作的聲音,混雜著熱烈的討論聲音此起彼落。沒錯,這就是MIT的土砲Makerspace,沒有最高科技的機器設備,也沒有華麗的裝潢以及空間設計,取而代之的,是充滿各種工具的空間。

一進門,熱情的MIT學生就帶我參觀這個空間,各種古怪奇妙的創意作品掛在牆上各處,都是過去Maker在這邊絞盡腦汁,發揮創意的結晶,最讓人發噱的是一個裝著一顆超大馬達的賣場購物車,他們笑著說,這是當時他們朋友逛賣場逛到腳酸,所以決定做一台可以在賣場衝浪的購物車。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為了解決生活中不方便的事情,Mitters 提供一個可以讓學生自由創作的空間,讓更多創意火花在這邊碰撞,更多讓人驚嘆的創意作品在這邊產生。

4.解決第三世界問題的推手 D lab

D Lab 也在MIT博物館的隔壁,是一間為了解決第三世界問題而誕生的Maker Space。 D Lab的核心宗旨是透過創意的發想與發明,創造出低成本的器具,提供第三世界解決生活困難以及不便。

D Lab最有名的一個project,是利用簡單的槓桿機構,使一般的輪椅可以克服各種困難的地形,提升輪椅移動的效率,幫助很多第三世界行動不方便的人,克服崎嶇的馬路,增加行動力。

5.Danger ! Awesome : 波士頓怪咖聚集地

Danger! Awesome是在夾在MIT與Harvard間的創客聚集地,這次是日本的maker-TAKE牽線,我才能夠來參觀怪咖聚集的Danger! Awesome。

Danger! Awesome的創辦人之前在MIT Media Lab工作,後來創立了這樣的一個自造者空間,空間裡頭的機器非常多元,雷射切割機,CNC,3D列印機出現在各個角落,許多的創意點子,不停的在各個討論群中激發,創造。其中一個團隊的創作者Elijah向我介紹他們正在製作的雷射切割機排氣過濾裝置,Elijah經常使用雷射切割機,但是機器造成的惡臭味惹來鄰居抗議,所以Elijah就和朋友討論製作一台可以高效能過濾的雷射切割機。

6.Artisan’s Asylum : Makerspace界的百貨公司

Artisan’s Asylum,離哈彿大學十分鐘車程,是波士頓最有規模的Makerspace──與其說是自造者空間,不如說是一間超級大的倉庫,裡頭有許多藝術家,工程師,以及學生,每一個工作桌都有各自的專案在進行,非常精彩。

Artisan’s Asylum有木工區,金屬加工區,3D列印區,雷射切割區,提供人員盡情的發揮創意,每天舉辦工作坊以及討論會,讓新人可以快速熟悉使用工具,也讓各領域的人員相互交流,激發創意火花。Artisan’s Asylum裏頭不少專案已經獲得群眾募資贊助,正在一步一步的往成熟公司前進。

走進更多城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