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再度點燃AI戰火,一文盤點「GAFAM」軍備競賽!誰會笑到最後?

人工智慧公司OpenAI以ChatGPT給了全世界一記重拳,宣告AI時代拉起了新的篇章。過去10年間並不是沒有人高喊「AI時代到來」,也絕對不只OpenAI在該領域耕耘已久,如OpenAI的技術就是基於Google推出的神經網路模型Transformer,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最好的範例。

雖然OpenAI暫時搶走了所有鎂光燈與鏡頭,但幾乎所有大型科技公司都設有AI實驗室,還有哪些科技巨頭,即將在這場AI盛會大放異彩?

Google:AI影響力巨大,卻也包袱沉重

在今年年中,AI圈子最火熱的新聞,是Google高級軟體工程師布萊克.雷默(Blake Lemoine)公開指出,Google旗下的聊天機器人LaMDA具有自我意識,會感到快樂、悲傷,甚至想要更加了解人類世界。先不論該名工程師的個人感受,無限逼近圖靈測試──意指人類已經分不清是在跟AI或是人類對話──的未來幾乎快要成真。

Google在AI領域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很大一部分仰賴在2011年成立的Google Brain(現是Google Reaearch旗下單位),由傑夫.迪恩(Jeff Dean)、吳恩達、傑佛瑞.辛頓(Geoffrey Hinton)與其他工程師共同創立,3位都是AI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傑佛瑞.辛頓被稱為AI教父。

Google Brain的重大突破包含AI基礎設施TensorFlow的建立、基於Sequence-to-Sequence技術產生的Transformer模型、自動化機器學習的AutoML。特別是專注在自然語言處理(NLP)的Transformer模型,Google在2017年發布後,近2年有70%在論文網站arXiv上的AI論文都提到了Transformer模型。在2022年底暴紅的ChatGPT,背後的GPT-3.5也同樣是基於Transformer模型所建立。

延伸閱讀:ChatGPT崛起,Google發布紅色警戒!一款聊天機器人,怎麼嚇到搜尋龍頭?

另外,不可以忽視的Google業界的影響力,Google搜尋、翻譯、地圖背後也都有AI的支持,Google基於Transformer開發的語言生成模型BERT,也都正式應用於Google的服務中。但也因為影響力的緣故,儘管Google在基礎建設(TensorFlow、Cloud)與模型上舉足輕重,要甩開包袱推出如ChatGPT這樣的服務,仍要考量背後造成的連動效應。

所以讓部分AI部門維持獨立運作也許是一種方式。成立於2010年的DeepMind,也在2014年被Google收購為旗下子公司,目前仍保持獨立研究機構的身分,甚至極有可能脫離Google。

DeepMind最知名的AI展示就是打敗眾多人類圍棋棋士的AlphaGo。但DeepMind早就向前跨了一大步,在2022年初發布了可以撰寫程式碼的系統AlphaCode,預估可以在程式競賽中打敗將近一半的人類參賽者;去年7月,DeepMind旗下的AlphaFold已幾乎可以預測地球上任何已知的蛋白質排列,有機會協助人類在製藥領域上達成一大躍進。

Meta:試圖打造元宇宙的AI基礎建設

近年將重心放在元宇宙(Metaverse)的Meta,也積極地在2022年中,推出史無前例巨大、容納1.6萬個GPU的AI超級電腦,「我們為元宇宙打造的體驗,需要極巨大的計算能力。」Meta執行長祖克柏在聲明中表示。

台灣工程師陳鵬仁 圖/Mashdigi
台灣工程師陳鵬仁 圖/Mashdigi

而Meta近期躍上媒體版面的AI進展,是AI技術翻譯系統,由祖克柏與台灣長大、講中文的工程師陳鵬仁分別以英語、閩南語對談。另外一個比較鮮為人知的,是Meta於2022年11月發布的CICERO,其可以在戰略棋盤遊戲webDiplomacy擊敗人類,這是一款以社交為主的外交遊戲,需要與其他玩家合作、談判、說服才能獲勝,CICERO有能力瞞過其他玩家並取得勝利。

除此之外,Meta還擁有機器學習框架PyTorch,是許多研究人員、工程師都採用的框架,其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庫,可用於訓練和部署AI模型,既輕量又具有高度拓展性,Uber、Twitter等科技公司也都是PyTorch的使用者。

但遠遠不只如此,Meta旗下的AI研究單位Meta AI,研究領域橫跨自然語言、視覺辨識與機器學習,也都應用於Meta旗下的產品中。

在人事方面,Meta AI也延攬了Yann LeCun(楊立昆)擔任首席科學家,Yann LeCun與前所提到的傑佛瑞.辛頓都是2019年有電腦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年度圖靈獎(Turing Award)得主。

不過,由於Meta整艘艦隊正在往元宇宙前進,當AI成為元宇宙的基礎,Meta也嘗試將AI部門重組,推動AI部門與每個組織部門結合,希望可以更好地讓AI技術與實際業務攜手合作。甚至將AI部門併入元宇宙部門Reality Labs,雖然目標使命不變,但無疑是一種對於未來的宣示。

微軟:不容忽視的AI玩家

微軟在AI領域的進展或許不像其他人一樣,由佔據媒體版面的產品驅動,但是在研究領域絕對不可小覷。在AI與機器學習重要的3個國際會議ICML、NeurIPS和ICLR中,微軟的表現都很突出。像是在2021年,以企業領域來說,微軟在國際會議中發表的論文數名列前茅。

微軟也在去年10月推出了設計工具Microsoft Designer,可以用AI直接生成圖文內容,目前僅需輸入文字,就可以自動產生平面視覺設計的素材,可用於社群貼文、行銷廣告或是簡報內容中。除此之外,微軟也相對「實際」,將AI技術與雲端服務Azure緊密綁在一起。像是在2022年推出的「微軟產業AI化圖鑑」,讓產業有參考方向之外,當然也包含Azure能夠協助之處。

台灣微軟 圖/台灣微軟
台灣微軟 圖/台灣微軟

不過,微軟的優勢之處不只是握有雲端服務,還有全球最大的程式碼託管平台GitHub。GitHub在2022年推出了自動寫程式工具Copilot AI,根據微軟董事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同時也是被微軟收購的社交平台LinkedIn創辦人──所述,有10萬名開發人員從Copilot AI獲得了建議,等於生產力大幅的提升,「AI真的要改變所有行業,每一個人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而不僅僅停留在科學家的領域。」

也因為微軟旗下產品橫跨眾多領域,包含作業系統、文書處理系統、搜尋引擎(Bing)與語音助理(Cortana);收購的公司包含GitHub、LinkedIn、語音辨識公司Nuance等,同時,微軟也是OpenAI的投資者,以及曾經培育眾多人才的微軟研究院,讓微軟在鎂光燈相對昏暗之處,悄悄在AI未來版圖中坐擁一大塊領地。

蘋果與亞馬遜:每一天都可以用到的AI

現今蘋果對於AI展示甚少,但可以從每一個產品中看到AI的存在,不論是Siri、相片處理(如iOS16的去背)、晶片等。且蘋果相當願意收購AI新創,應用於產品線中,在2016年到2020年之間,蘋果一共買下25家AI新創,是有公開資料的數量之最。像是收購以色列臉部辨識新創RealFace,就應用在蘋果Face ID的技術中;或是收購音樂識別服務Shazam,將技術用於Apple Music。

亞馬遜則是同樣將AI應用於旗下業務的巨擘,包含先前實驗性的無人商店Amazon Go、語音助理Alexa,又或者是應用於龐大電商帝國的AI技術,就像接任貝佐斯的亞馬遜執行長安迪.賈西(Andy Jassy)表示:「每一項軟體、應用中,或多或少都將包含AI與機器學習的技術。」

但亞馬遜最大的優勢,不僅是落地於電商帝國的實用AI技術,還有雲端服務AWS。做為雲端市占率最高的AWS,提供了視覺辨識、自動化資料擷取和分析、語音、程式碼部署、醫療保健等AI模組,讓採用AWS的企業可以直接利用。也許不一定是最亮眼的AI產品建置者,但是AWS讓亞馬遜在AI領域仍相當有競爭力。

「每一家公司,都是AI公司。」這句話已不是口號,的確所有科技巨頭都有自己獨門切入AI領域的方式與成果。只是ChatGPT帶來的影響力,相當著重在「互動方式」,這是所有民眾第一次可以享受、運用、把玩有感的AI,有機會成為推動AI軍備競賽的初始之風。未來沒有一家科技巨頭會在AI領域缺席,也不能缺席。

延伸閱讀:【圖解】ChatGPT關鍵技術解密!怎麼讓「練武奇才」學會降龍十八掌?

責任編輯:林美欣

更多報導
ChatGPT還不能當搜尋引擎,但是這家新創可以:YC新創Andi怎麼挑戰Google?
從ChatGPT到Midjourney,回顧AI生成大爆發的一年!未來還有哪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