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問世半年 教育界影響益發深刻

此圖用微軟與DALL-E合作的AI生成影像服務Bing Creator繪製,只要下指令,AI幾秒內就完成繪圖。(圖/Bing Creator)
此圖用微軟與DALL-E合作的AI生成影像服務Bing Creator繪製,只要下指令,AI幾秒內就完成繪圖。(圖/Bing Creator)

AI七十才開始 智能益發成熟

1956年幾位學者首次使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詞彙,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召開夏季研討會,而後外界普遍稱此為「AI元年」。

自此,打造出像人一樣有智慧的電腦科學是許多人的終極目標。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今年3月21日釋出的對談影片中說道:「AI一直是電腦科學的聖杯(holy grail)」。然而,人人想得到的聖杯在半個世紀前是遙不可及的夢。

直到網際網路出現、智慧型手機問世、雲端以及硬體儲存技術精進,大幅降低收集數據(data)的成本,AI巨輪才開始高速轉動,因為「AI主要是數據在驅動,」以AI為服務核心的iKala創辦人程世嘉表示,2011年前後AI其中一項技術「深度學習」有突破性發展,「大家發現,只要數據夠多,這個神經網路夠大,展現出來的效果就夠好,AI其實是量變產生質變」。

然而,無論是2016年打敗世界棋王李世乭的AlphaGo,還是人臉指紋等圖像辨識、精準行銷等,AI應用皆僅限公司、工廠等專家領域,或是隱藏在服務背後。比爾蓋茲認為,「過去AI仍缺少複雜邏輯,也就是像人類一樣說話、引用、理解」。簡言之,AI還不夠像人類一樣聰明。

OpenAI在2022年11月30日發表聊天機器人「ChatGPT」,驚豔四座。(圖/獨立特派員)
OpenAI在2022年11月30日發表聊天機器人「ChatGPT」,驚豔四座。(圖/獨立特派員)

但這個差距卻瞬間縮短。由微軟投資的OpenAI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打造出「ChatGPT」,中文稱「聊天機器人」。名字「聊天」意味著AI可以跟人一樣擁有使用自然語言「聊天」的能力。使用者不用再煩惱下錯關鍵字,也不用一個一個網頁搜尋;只需在對話框輸入你想問的問題,AI就能用流暢的語意回應。自然流暢的程度讓人一度想吶喊:「工讀生出來喔」!

微軟高層說「真正的數位時代始於此時此刻」。這是老王賣瓜嗎?程世嘉認為非也,「如今的AI可以跟你自然互動、幫你畫畫、幫你寫程式、產生影片,完全超越之前AI能辦到的事,跨出產業與行業專家,進入一般人的生活中,所以我相信,2023年的確會是人類文明的轉折點,不只是一個技術轉折點而已」。

從1956年算起直到2022年,AI花了約66年抵達革命性的轉折點,俗話說人生七十才開始,AI亦是如此。

 ChatGPT的產業影響

投資OpenAI的微軟重新打響名聲,並且將此技術導入被Google打趴的搜尋引擎Bing,也導入Office推出Copilot,主打出一張嘴就幫大家算好報表、製作完簡報。搜尋引擎霸主Google內部發出紅色警戒(code red)、中國百度推出「文心一言」應戰、Meta也計劃利用生成式AI技術推出應用工具。一時間,科技巨頭互相打架,好不熱鬧。

ChatGPT掀起海嘯級影響,研究所便在美國史丹佛大學攻讀AI的程世嘉也緊盯海嘯動態,「就好像中了樂透,我的彩票一定要握好不能掉,我每天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我要去兌換大獎;緊張的是這張彩券千萬不能掉,被人家撿走我就什麼都沒了」。

程世嘉率領團隊將自家累積了十年的雲端服務數據,用來訓練AI,回應這波產業變革。(圖/iKala)
程世嘉率領團隊將自家累積了十年的雲端服務數據,用來訓練AI,回應這波產業變革。(圖/iKala)

程世嘉率領團隊將自家累積了十年的雲端服務數據,用來訓練AI,回應這波產業變革。像是輸入「幫我找受男生歡迎、懂3C的網紅」,AI馬上羅列出符合資格的網紅,並附上追蹤數、漲粉率等數據。或者輸入「如何透過網路流量監控分析,來檢測DDoS攻擊,並實施有效防護」,不用睡覺的AI一樣在幾秒內,用流暢的自然語言回覆資安問題。

ChatGPT讓學生挖到寶

學生不用人教就會使用ChatGPT。(圖/獨立特派員)
學生不用人教就會使用ChatGPT。(圖/獨立特派員)

不只產業界受影響,教育界也掀起巨浪。

「我就跟ChatGPT說,以下文章幫我變得通順一點,」麗湖國小高年級學生黃則睿分享,他對OpenAI扮演改作文小幫手的表現十分滿意,「某一個詞頻繁使用,AI可以幫忙替換語句」。

史馥瑄同學開了一個影音頻道,「叫ChatGPT幫我寫頻道標題,加一些表情符號,引起大家注意力」,他對於AI表現同樣「很滿意」。

陳柏宇同學則叫ChatGPT幫忙寫情書,只是不太滿意,「完全沒有溫度,令我非常失望」,他認為,人就算寫得再差,至少還有真情流露的痕跡。

這群「數位原住民」或看新聞,或從新朋好友口中得知ChatGPT,不用老師教就能上手。他們的老師劉輝龍對此態度是,「與其讓學生偷偷的做,不如比照論文,光明正大註明是使用ChatGPT」。

學生用插件將ChatGPT結合Google,大幅節省資料搜尋與學習新知識的時間。(圖/獨立特派員)
學生用插件將ChatGPT結合Google,大幅節省資料搜尋與學習新知識的時間。(圖/獨立特派員)

走入內湖高工,同學們組隊研究智慧交通,ChatGPT是隱形組員。「基礎程式碼可以請ChatGPT來寫,減少我們上網查資料的時間,」內湖高工同學鄭光宏說。尤其為程式上註解這個必要卻耗時的任務,陳品叡同學開心表示「AI在幾秒鐘內就完成了」。

指導老師葛士瑋認為,「ChatGPT變成每個學生的助教」,學生有什麼問題直接向永遠有時間也不嫌人煩的AI助教請教,直到AI助教無法回答時,再求助於老師,「老師也可以藉此精確知道學生會在哪個步驟出現問題」。

但AI助教無法回答哪些問題呢?「ChatGPT還做不到多物件整合」,陳品叡表示,本身要對程式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為AI有時會提供錯誤內容,得驗證。

麗湖國小學生李緁思發現,「它不擅長解數學,錯誤率較高」。麗湖國小學生邱靖恆也觀察到,不知名的名人,ChatGPT回答的資訊「都不是真的」。

師長的AI焦慮

知識彈指間唾手可得,師長憂心學生將惰於思考學習。(圖/獨立特派員)
知識彈指間唾手可得,師長憂心學生將惰於思考學習。(圖/獨立特派員)

即使ChatGPT仍有限制,但不可否認,同學們已經在彈指間獲取想要的資訊,甚至將自己原本的作業、該思考的過程交由AI完成時,「擔心較大的是扼殺學生的思考,既然這麼方便,為什麼要學習與思考?」劉輝龍說出擔憂。

對此擔憂,學生如何回應?黃則睿說,「可以從結果去學,像是AI用什麼方法讓語句比較通順」。陳品叡表示,「我可以很快的學習新的程式語言」,意即讓ChatGPT提供基礎範例,並詢問更動與影響的效果,「不然我到現在還抱著一本厚厚的工具書在看」。

自己也有孩子的程世嘉認為,學生惰於思考的現象,在AI出現以前就存在,例如複製貼上Google大神提供的資訊,他認為,教育的本質不該是考試100分,而是培養自學能力,畢竟這個時代變化太快,「AI只是讓我們更面對此現象」。

越來越智慧的AI,迫使大眾重新正視讀書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問why(為什麼)會比以往來得更加重要,」政大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李怡志指出,以往教育重視how(如何),「但很少跟學生說為什麼要做」。「為什麼」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胃口與動機。

李怡志在本學期大二的「網路新聞」課程中,教學生如何用ChatGPT寫網頁,「我問到的雇主都說,今年會問面試者會不會使用ChatGPT,」他認為,作為老師有責任教學生對AI正確下指令,並且判斷AI成品好壞。李怡志更進一步嘗試以學生擁有ChatGPT為教育前提,來調整課程內容、考題、與作業。

教育思維可能回頭形塑AI的發展,以及大眾用什麼態度來面對AI帶來的善與惡。

填鴨式教育恐被AI打退

PTT創世神、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圖/獨立特派員)
PTT創世神、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圖/獨立特派員)

ChatGPT問世後,被AI取代的焦慮聲浪又開始升高。OpenAI昔日創辦人之一,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憂心AI發展太快,成為表達不真實的工具,甚至一度發表聲明,呼籲暫停訓練比GPT-4更進步的AI六個月。社會普遍在討論:那些工作要被AI取代了。

「PTT」創世神杜奕瑾,曾擔任微軟人工智慧(AI.R)部門亞太區首席研發總監,2017年回台後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杜奕瑾回顧架設BBS站的大學時光,「那時候老師說做這些對考試沒幫助,很多人也疑問做這些要幹嘛,大家沒關注到,我們嘗試用新的科技去做一些過去沒看過的事情」。

杜奕瑾到海外發展後發現,這種用新方法面對並解決未知的過程在國外是日常,在台灣反而不正常。「台灣教育其實在教導大家變成工廠的一個螺絲釘,我們要知道已知問題的答案,並不崇尚創新創意,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杜奕瑾說。

如果人只是成為按照模板製造的螺絲釘,AI可以做得更好;反之,需要靠經驗數據來學習的AI,沒擁有無中生有的創造力,而這正是人類寶貴的價值。

抗拒AI vs.擁抱AI

AI巨輪難以停止,對於人類與AI之間的關係抱持警醒思考的態度。(圖/Bing Creator)
AI巨輪難以停止,對於人類與AI之間的關係抱持警醒思考的態度。(圖/Bing Creator)

不可否認,AI已經給人類帶來不少麻煩,包括資料偏見、製造假訊息,現在又加上生成式AI技術,杜奕瑾指出,生成AI「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會騙過很多人,他提醒,人工智慧輔助決定變得越來越普遍時,AI若發生問題,將造成巨大傷害,例如醫療判斷決定生死。

那怎麼面對AI造成的麻煩?杜奕瑾提倡「負責任的人工智慧(responsible AI)」,他解釋,法律規範AI太緩慢,從源頭設計AI應用時,就要導入避免偏見與傷害的機制。

杜奕瑾以醫療為例,如果要發展AI輔助醫療,昔日思維是把醫院的資料拿出來訓練AI,但資安可能會出現漏洞;反之,建立「聯邦式學習的架構(Federated Learning)」,將開放開源平台進入醫院部署,按照同一個模式與協定整理好資料後,人工智慧演算法再進入醫院學習,學習完的經驗拿到另一個醫院去驗證,「是把經驗帶出醫院,而不是把資料帶出醫院」,跨中心驗證也能避免資料偏見。

面對AI帶來的問題,有人一味拒絕AI,也有人用新的視角與方法與其正面對決。AI巨輪會停止轉動嗎?杜奕瑾認為,停不下來了,「大家可能要以平常心來看待,這種非常聰明的人工智慧時代已經到來」。

(※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AI教父辭Google職務 憂AI發展過快將比人類聰明
跨領域趨勢起 台大推「校學士學程」自組必修學分
微軟整合ChatGPT 搜尋列將變成聊天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