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家庭兩頭燒,常讓你壓力爆表嗎?紓壓除了運動、打坐、轉換環境調適之外,適當的「吃」也對降低壓力有幫助,最新研究指出,常吃2類飲食,可改善腸道功能,有效降低人們的壓力指數。 近10年來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飲食對人的心理健康影響甚鉅,健康飲食還能降低許多心理疾病發生的風險。雖然食物如何影響心理健康的機制仍未有明確定論,但腸道菌落改變,可能默默地影響人體精神狀態的「腸腦軸線」學說引起多方關注,成為近年來科學家研究的焦點。 為了研究飲食是否會影響壓力,愛爾蘭科克大學招募45名18~59歲、且平常飲食中攝取較少纖維的健康成年人,分成2組,並且在為期4週的實驗期間,隨機分配一種指定飲食模式。 大約有一半的人分配到營養學者設計的飲食,依循這套飲食法將會增加他們攝取的益生元 (prebiotics,可幫助腸道中好菌生長的物質)和發酵食物,並且在研究開始和研究當中接受2次營養師一對一衛教課程。他們的飲食內容包括: • 每天吃6~8份富含纖維的蔬菜和水果(例如洋蔥、韭菜、甘藍菜、蘋果、香蕉和燕麥) • 每天吃5~8份穀物 • 每週吃3~4份豆類植物。 • 每天吃2~3份發酵食品,例如泡菜、康普茶、發酵
國內掀缺藥潮,衛福部長薛瑞元日前稱民眾習慣原廠藥、用不慣學名藥是種迷思,他認為「此風不可長」,並強調學名藥成效及安全性與原廠藥一樣。但真是如此嗎?療效有差,真的只是民眾的心理作用? 「原廠藥」指的是藥廠經過長期研發與實驗、取得專利的藥物,在專利期內只有該藥廠可以生產這款藥物,價格較高昂;待專利期過後,原廠會公開藥物主成分,其他藥廠也可以生產該款藥物,這就是「學名藥」,價格相對較便宜。 國內缺藥潮從年初延燒至今,部分原廠藥必須以學名藥取代,例如降血脂原廠藥「立普妥」,有醫師就遇到病患仍習慣使用原廠藥。不過衛福部長薛瑞元認為,用不慣學名藥的說法有待斟酌,醫界的人說這種話並不妥,因為所有學名藥都通過相關試驗,經過食藥署認證才能取得藥證。 「三同」學名藥 藥效與原廠藥完全一樣? 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王明媛指出,學名藥與原廠藥經常強調「三同」——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照道理來說,主成分相同,並經過藥物生體可用率(BA)及生體相等性(BE)的試驗,學名藥與原廠藥的療效應該要相同。 不過,儘管影響藥物作用的關鍵在主成分,但賦形劑、其他佐劑難保不會影響藥物的效果與吸收,例如有些人可能對特定賦形劑過敏
耳鳴是生活中常見的小麻煩,通常幾分鐘內會自動消失,但若是以下3種情況的耳鳴可要特別注意,可能是身體在發出疾病警訊了! (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為什麼耳鳴?常見5原因 • 鼻子發炎:像是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 • 睡眠障礙:有7成以上耳鳴患者會出現睡眠障礙 • 吃太多藥:大部分的藥都有耳毒性,尤其是抗生素 • 胃食道逆流:胃酸刺激甚至引起無菌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水,造成耳鳴 • 情緒、精神問題:有耳鳴狀況的人通常容易焦慮、緊張 (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3種耳鳴要當心,可能是這些疾病 1. 最近幾個月才發生的耳鳴 2. 耳鳴持續且愈來愈大聲 3. 單側的耳鳴(許多危險疾病如鼻咽癌、聽神經瘤、梅尼爾氏症,都會有單側耳鳴的症狀) 5招改善耳鳴 1. 避免咖啡、茶、可樂、菸、酒等刺激性食物。 2. 含水楊酸成分的食物要少吃,如蘋果、葡萄、番茄、草莓、小黃瓜、奶油等。 3. 可以喝些具穩定神經系統作用的茶飲,如菊花茶、百里香、薄荷等,可減輕焦慮和幫助睡眠,或可間接改善耳鳴。 4. 體操、游泳或按摩耳朵等有助減輕耳鳴症狀,但效果因人而異。 5. 若有聽力受損者,建議配戴適當的助聽器,幫助接收正
失智症是不可逆轉的退化性疾病,根據WHO統計,全球有5千5百萬人受失智症之苦,不過有新研究發現,每年做「這件事」可以降低40%罹病風險,且持續愈久效果愈好。 失智症的病因除了基因,還包括後天的生活習慣及諸多因素,例如肥胖、酗酒等,不過科學家開始探究免疫力和失智症之間的關聯性。 打流感疫苗活化免疫力 能大幅降低失智症風險 如果腦部的免疫力和清除老廢代謝物的能力不佳,例如細胞代謝產生的類澱粉蛋白不斷堆積,就可能引發失智症,且隨著年齡增長,清除腦部垃圾的能力會愈來愈差,因此科學家開始探究那些方式可以活化腦部的免疫細胞。 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從國家資料庫中找到65歲以上、過去10年間不曾罹患失智症的人,分成兩組,一組有打過流感疫苗,另一組則沒有,兩組各約94萬人,並排除了用藥和其他併發症。 結果發現,這10年間至少接種過一次流感疫苗的人,得到失智症風險的風險降低了40%,且如果每年都接種的人,失智症的風險愈低。 「這是出乎意料的結果,」該研究共同作者、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神經認知疾病中心博士舒茲(Paul Schulz)表示,原因還要探究,是因為流感疫苗預防感染,還是疫苗本身就有助預防失智
減重7分靠飲食、3分靠運動,很多人選擇少吃來減重。新研究指出,靠降低熱量來減重,可能導致腸道菌相失衡、讓一種連醫生都頭痛的壞菌激增。 每個人的腸道有億萬隻腸道菌,且每個人都不同,高、矮、胖、瘦都有不同的菌相,那麼卡路里對於腸道菌有何影響?一篇刊登於《自然(Nature)》的研究給了答案。 低熱量減重 腸道功能衰退 歐洲最大的教學醫院之一、德國柏林夏特里醫院的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斯普蘭格(Joachim Spranger)和美國加州大學的團隊研究了80名更年期後、體重介於輕微過泡到嚴重過胖之間的女性,隨機分成2組,一組每天只吃800卡、為期16週,另外一組則是維持他們現有的體重。同時,在實驗前後都採集糞便樣本分析腸道菌相。 結果顯示,節食組的人腸道菌的數量減少、組成和代謝能力都改變了,「因為環境改變了,腸道菌為了吃到更多養分而調整自己的代謝能力,而且懂得儲存養分、不被人體運用,」研究成員之一的施瓦岑柏格醫師(Reiner Jumpertz von Schwartzenberg)說。 接著,研究人員把糞便樣本植入腸道菌已被淨空的老鼠中,結果被植入節食後糞便的老鼠,身體質量(BMI)少了10
工作壓力、資訊爆炸的生活環境讓你自律神經失調了嗎?接踵而來的失眠問題恐讓情況惡性循環,該如何平衡自律神經,幫身體按下暫停鍵好好休息?5個方法馬上試看看! (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5個平衡自律神經好習慣 1. 不熬夜:夜間是副交感神經發揮的時間,休息不夠自律神經自然失衡。 2. 規律運動:運動可以消耗腎上腺素,增加腦內啡和血清素,改善自律神經功能。 3. 曬太陽、流汗:恢復自律神經調節體溫的能力。 4. 不過度壓抑情緒:找到紓壓管道,情緒起伏過大會打亂自律神經的節律。 5. 腹式呼吸:早午晚和睡前各練10分鐘,可以啟動副交感神經,使人放鬆、改善睡眠。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 第172期 延伸閱讀: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看哪科?中醫2招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康健記者醫聊站Podcast》你自律神經失調了嗎?醫師教你正確觀察睡不好超「傷心」!睡眠納入心臟健康指標,每天睡這長度最好※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每個人睡覺時都會做夢,不過最近英國有一項研究指出,經常做惡夢,恐怕是巴金森氏症的前兆,這是真的嗎? 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排名第2多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根據健保2021年統計資料,國內巴金森氏症患者已超過7萬人,巴金森氏症是因為大腦黑質組織當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導致多巴胺的分泌量不足,因為多巴胺是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一旦分泌量不足,就易引起運動功能障礙。 發表在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Lancet)》旗下期刊《e臨床醫學》的研究中,英國伯明翰大學人類大腦健康中心博士歐泰庫(Abidemi Otaiku)分析超過3,800多位67歲以上未罹患巴金森氏症的美國男性的資料,他們固定填寫睡眠品質等問卷調查,並針對每週至少做1次惡夢的人進行追蹤調查長達7年。 在這段期間,有91人罹患巴金森氏症,經過分析後發現,每週至少做1次惡夢而難以入睡的人,後續發病的機率是其他人的2倍,若是只看研究的前5年,機率更提高到3倍多。而且這些患者早在出現顫抖、僵硬和遲緩等明顯症狀的好幾年之前,就已經開始做惡夢。 歐泰庫認為,這項研究強調了做夢的內容可能與大腦功能相關,也可能是未來在神經科學研究的目標,不
市面上有愈來愈多促進心理健康的手機應用程式(App),有的甚至宣稱有助改善病症,真有這麼神? 心理治療能否奏效,過去有研究顯示最強的影響因素是患者與治療者間是否存在穩定的信任關係,而手機App可能缺乏人際互動。《哈佛健康出版》近期一篇討論心理健康App效果的文章援引一篇大型的統合分析,提出分析145個、總病人數近5萬人的隨機對照試驗的整體成果,結果顯示「並無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手機App的介入能大幅改善焦慮、憂鬱、吸菸飲酒、自殺想法或幸福感等。 門檻低、匿名性 數位工具提升治療可近性 果真如此?撰文的美國麥克萊恩醫院老年精神醫學部教育主任柯莉爾提到,這個現象可能與研究人員將多種不同的介入措施合併在一起統計分析有關,這可能無法突顯成效佳、但較小型的App試驗。身為臨床工作者的她認為,其實,相關App能提供症狀追蹤、提醒、心理健康技巧促進、分享進步等功能,能輔助臨床治療;過去甚至有實驗顯示,當人們相信一項治療,這項治療就會起作用。 心理學博士賴西巴赫認為,心理健康App可能觸及更多原本無法獲得幫助的人,如嚴重焦慮、行動不便或缺乏經濟能力的人;也可能因為匿名性吸引更多需要者尋求協助。 值得注
血型不僅影響你的個性,根據多個研究發現,血型也能作為疾病風險評估的參考,哪個血型最健康、罹病風險低?馬上看看! (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從血型檢測你的疾病風險 血栓高風險:AB型 丹麥研究發現,AB型人形成血栓的風險高達20%,相較其他血栓的風險因子如肥胖(16%)、抽菸(6%)都高。 心臟疾病高風險:AB、B、A型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調查指出,罹患心臟疾病風險:AB型>B型>A型>O型。 壓力大高風險:A型 A型人在面對壓力時,可體松和腎上腺素分泌都更多,使身體處於備戰狀態,壓力感受高。 胃癌高風險:AB、A型 瑞典卡羅琳斯卡學院研究觀察到,AB型人罹患胃癌的機率較B型與O型人高出26%,A型則為20%。 不孕高風險:O型 耶魯大學與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合作的研究發現,O型女性卵子數目偏低、卵子品質不佳的比例較其他血型高出2倍。 認知問題高風險:AB型 美國佛蒙特大學的研究發現,AB型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其他血型高82%,尤其在學習、語言能力、專注力及記憶力方面。 資料來源:康健網站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標準值多少?改善膽固醇過高4食物少吃「血型減重法」A型多吃菜、O型適合吃
自體免疫疾病位居國內第3重大傷病,且逐年增加。如今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補充維生素D或魚油,有助降低自體免疫疾病風險,真的嗎?該怎麼吃? 自體免疫疾病宛如體內發生內戰,人體的免疫系統猶如衛兵,理當抵禦細菌、病毒等外敵,但若是失序,卻可能反過頭來攻擊自己、攻擊體內的正常組織,並引發人體多變且難解的表現,影響範圍遍及全身器官組織,依攻擊部位的不同,產生不同病症,因此自體免疫疾病的種類繁多,像是類風溼關節炎、乾燥症、僵直性脊椎炎等,但自體免疫疾病是一種無法被根治的疾病,病發後只能學著與之和平共處。 近十年台灣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數年年增加,不只台灣,全球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同樣日益攀升,恐對經濟、醫療造成負擔。如今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BWH)研究團隊為了解維生素D和魚油與自體免疫疾病風險間的聯繫,招募了2萬多名受試者,皆沒有癌症、心血管疾病或腎功能衰竭等病史,研究使用的補充劑量,維生素D為2,000IU,魚油則是一克,並追蹤長達5年。 研究人員觀察到,與安慰劑組相比,僅補充維生素D 的受試者,發生自體免疫疾病的可能性降低了22%;不過只補充魚油的人,降低自體免疫疾
主演過電影《蝴蝶效應》的好萊塢男星「小艾」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近來淡出螢光幕,原因是他2年前罹患怪病:一種罕見血管炎,害他一度失去視覺、聽覺及平衡感,花1年治療才恢復正常。血管炎是什麼?有哪些分類呢? 「血管炎」顧名思義就是指血管發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為什麼會有血管炎呢?「致病原因還不清楚,只能確定與免疫系統有關,」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顧問醫師蔡文展說。 蔡文展指出,人體的免疫系統每天都在發生免疫作用,也就是在替我們的身體對外「打仗」,而因打仗造成的「傷兵」,例如死掉的白血球等免疫垃圾,就會被稱作「免疫清道夫」的巨噬細胞清除掉。 但是,當免疫系統發生問題,除了可能攻擊血管組織,免疫垃圾也可能沉積在血管當中,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血管發炎,進而出現動、靜脈的堵塞或狹窄,可能使器官損壞、甚至有生命危險。 目前僅有抽菸被認定很可能是影響血管炎發生的凶手之一,是免疫疾病的萬惡之首。 蔡文展解釋,抽菸會使細胞的蛋白質發生變性,一旦身體的免疫蛋白不認識蛋白質,誤以為是外來物入侵,很可能就會自己攻擊自己。只不過,「抽菸造成血管炎的機轉是什麼,目前也不
肚子痛老是搞不清楚身體出了什麼狀況?大多人肚子痛僅是單純腸胃不適,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器官正在發出疾病警訊!簡單將肚子分為5個區塊,快速檢測可能是那些器官生病了。 (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從肚子痛位置看出可能疾病!5宮格對應器官一次看 • 右上腹:肝、膽、腎 • 左上腹:心臟、食道、胰臟、腎、胃 • 右下腹:大腸、盲腸、婦科、腎 • 左下腹:大腸、結腸、婦科、腎 • 肚臍周圍:盲腸、小腸、胃延伸閱讀:肚子痛怎麼辦?8種肚子痛原因、疾病,穴道舒緩一次看6大食物降低你的壞膽固醇!腹痛、嘔吐,當心可能是「腸扭結」※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更年期是自然發生的老化現象,因為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導致各種不適症狀,包括疲倦、失眠、焦慮等等,除了吃荷爾蒙藥物緩解症狀之外,土耳其的研究也發現,足底按摩可以紓緩不適。 更年期帶來的種種不舒服如失眠、焦慮會影響生活品質,除了吃荷爾蒙,在家適度按摩腳底也能紓緩症狀,且沒有副作用,能做為另一種輔助療法。 腳底按摩10分鐘就能有效緩解不適症狀 這份土耳其的研究招募了70名有更年期症狀的女性,分成兩組,一組不做任何處置,一組每天接受腳底按摩20分鐘(一隻腳10分鐘),7天後要求受試者填寫疲倦、焦慮和睡眠狀況相關的問卷。 結果發現接受腳底按摩的35個受試者,疲倦、焦慮和睡眠狀況都有改善,例如睡眠時間大幅增加了1小時,腳底按摩受試者的疲倦分數也比未接受按摩的人少了3分,焦慮的分數則少了將近20分。該研究作者,土耳其阿瑪西亞大學(Amasya University)婦產科系研究員阿卡(Emine Ibici Akça)指出,荷爾蒙療法對更年期的種種症狀,尤其是熱潮紅非常有幫助,但腳底按摩透過刺激足底的反應區,能使人放鬆、達到紓緩症狀的效果,且沒有什麼副作用。這項研究刊登在《北美更年期醫學會期刊(The
膽道癌(亦稱膽管癌)對很多人來說是陌生的癌症,但其實它並不罕見,只不過膽道癌跟「癌王」胰臟癌一樣難早期發現,多數病患確診時已晚期,治療上也跟胰臟癌一樣棘手,因此堪稱「隱藏版癌王」。港星沈殿霞、和信二代辜啟允、新北市五連霸市議員柯玟伶,都因膽道癌病逝。如何早期發現膽道癌?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癌王胰臟癌國人耳熟能詳,但同樣是早期難發現、具有高死亡率的膽道癌則少為人知。膽道又稱膽管,是負責從肝臟輸送膽汁到十二指腸的管道,左右兩邊肝臟內的膽管穿出肝臟外,合成總肝管,總肝管與膽囊管匯合成總膽管。膽道癌就是發生在膽管及膽囊的癌症。 依衛福部國健署的癌症登記年報顯示,膽道癌新診斷人數逐年增加,最新統計為2020年確診人數達到2,629人,年發生人數增加幅度逾4%,其中以60歲以上長者居多。 膽道癌有4類型,初期症狀不明顯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指出,膽道癌依腫瘤發生位置可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及壺腹癌4類型,其中肝內膽道癌病患發生率30~40%最高;膽囊癌發生率30%次之;第3是肝外膽道癌,發生率10~20%;第4是壺腹癌,發生率10%。也因為膽道癌常發生在
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試著在日常路線中加入4個簡單的變化,讓自己累一點點,卻會為你的骨骼、骨密度和肌力帶來正向改變。 (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4招「健骨」走路法 鍛鍊骨骼防骨鬆 1. 快走與慢走穿插:正常走路速度加入3~5次各2分鐘的快走,快走中再穿插較慢的散步約1〜2分鐘,如此循環。 2. 倒退走、橫著走:跟高衝擊運動一樣,都能增加骨密度,平時行走3〜5分鐘,再花30秒橫著走或倒著走。 3. 連續跳躍20下:散步5~10分鐘後,跳30秒、休息30秒,如此循環。 4. 走斜坡、樓梯:快步走樓梯、爬坡也能鍛鍊骨骼。延伸閱讀:骨質疏鬆治療、改善一次看!專家逆轉骨鬆1運動+2飲食訓練平衡感、熱量消耗!倒著走有益健康的5個原因 專家提醒4要點規律走路好處多 擺脫下背痛還能延緩大腦老化※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炎炎夏日,一杯沁涼的新鮮果汁是許多民眾消暑解渴的選擇,比起其他含糖飲料,果汁通常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飲品。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研究團隊在《JAMA Network Open》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卻指出,喝果汁可能增加罹患冠心病死亡的風險,而且恐怕比喝含糖飲料更不健康。 這個研究從2007年起,持續6年透過問卷調查1萬多名45歲以上美國成人的飲食習慣。令人驚訝的是,每天多喝12盎司(340cc,約易開罐大小)的含糖飲料,所有原因的死亡風險增加11%,罹患冠心病死亡的風險增加6%;每天多喝12盎司的果汁,所有原因的死亡風險增加24%,罹患冠心病死亡的風險增加28%。由統計結果可知,喝100%純果汁的死亡風險比喝含糖飲料更高。 果汁攝取過量恐致肥胖、三高 研究指出,果汁所含的糖分和熱量不會比含糖飲料少,雖然一般人認為果汁中含有抗氧化劑、植化素等營養成分,能夠增進健康,但果汁和含糖飲料的主要成分都是糖和水,兩者所含糖分在人體中進行的代謝反應相同。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營養師趙強表示,榨汁過程破壞了水果的細胞壁,且市售的果汁大多濾掉水果殘渣,使得果汁飲用後停留在腸胃中
想要讓婚姻常保新鮮,永遠要把另一半當成愛人,而不是親人。 《幸福關係的七段旅程》作者、英國婚姻諮商專家馬修將大多數愛侶的關係發展分為6個階段:合而為一、築巢期、自我肯定期、合作期、適應期與重燃愛戀期。 其中,最容易「生病」的階段,就是從第5~25年的合作期與適應期,夫妻忙著養育子女、應付各式各樣接踵而來的外在變化,反而很少處理兩人的關係,愈來愈少表達情感,導致漸行漸遠。 一旦順利度過這兩個關口,進入第25~50年重燃愛戀期,往往最浪漫而且最親密,因為已經歷完整的循環,彼此依戀的程度甚至遠超過前面所有階段。 健康的身體要靠規律的作息與鍛鍊;伴侶間要永保愛人般的濃情蜜意,也必須細心呵護,平日保養得法,才能歷久不衰。 你是不是經常忽略一些充滿愛意的舉動,你想和伴侶重溫「戀愛」的感覺嗎?10秘訣,與另一半重新談愛: 1.傾聽 你平常花多久時間專心聽伴侶說話?有一個統計指出,戀愛中的情侶交談時,平均花75%的時間注視彼此,而一般的伴侶目光接觸只有30~60%。 心理學家魯賓指出,直視對方眼睛可以誘使大腦釋放苯乙胺醇,這是一種天然的腦啡,也是陷入戀愛的化學物質之一。當你全神貫注地盯著伴侶,讓他知道
燕麥是近年流行的健康食物,許多人會用燕麥取代米飯、麵條當作主食,提醒糖友注意,不同的燕麥產品,對血糖影響大不同。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列出市面上常見的燕麥片產品和特性: ●傳統燕麥片(Rolled Oats 或 Old-Fashion Oats)或稱「大燕麥片」吃起來有軟韌口感,需要水煮7、8分鐘,可作鹹粥,或者加牛奶裡微波。 ●快熟燕麥片(Quick Rolled Oat)比傳統燕麥片壓得更薄,吃起來更軟,煮或泡皆可,煮的時候3分鐘即可,泡的話需要用熱牛奶或熱水。 ●即食燕麥片(Instant Oats)立即可食,不需要煮,口感柔軟,用冷牛奶沖泡也可以。 (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趙強比較傳統燕麥片、即食燕麥片煮成燕麥粥,兩者的升糖指數: ●即食燕麥片(Instant Oats):82~83 ●傳統燕麥片(Rolled Oats):50~63 傳統燕麥片需要消化分解變成葡萄糖的時間比較長,引起的血糖波動比較平緩;即食燕麥片消化快,血糖升高時間快。建議民眾和糖友,如果想控制好餐後血糖,購買燕麥片時,注意英文標示,選傳統燕麥片(Rolled Oats)。並且要記得,燕麥必須和全天的全穀根莖類
下背痛是國人常見困擾,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因下背痛就醫的人數僅次於感冒,約8成民眾一生至少有一次下背痛經驗。不過,大多數民眾卻不夠了解下背痛,舊有或錯誤的觀念也可能影響治療和預後,《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JSM)》日前就發表一篇破解下背痛迷思的文章,澄清10大民眾容易誤解或舊有的下背痛觀念。 「民眾普遍對於背痛的迷思,也是造成背痛不容易痊癒、病患數量這麼多的原因之一,」曾因此困擾,長期關注下背痛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就指出,「這些新觀念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會很驚訝,認為『這些觀念和我知道的都不一樣』,甚至沒辦法接受,但我很認同下述提到這10點觀念,覺得十分精闢。」 迷思1:下背痛是嚴重的疾病 其實下背痛大多不是嚴重、會威脅生命的狀況。但還是得先經醫師評估,排除高危險的可能性,僅有極少數的下背痛是嚴重疾病的表現,王思恒分享,「曾遇到病人因為攝護腺癌轉移,造成下背痛,但這樣的情況相當少見。」 迷思2:下背痛症狀會隨著年齡增長變更嚴重 並不是年紀愈大愈容易背痛,下背痛患者年齡大多集中在30~40歲及80歲以上,且下背痛不會因為年齡增長加劇,反而大多數症狀都會改善,不會惡化。 王思恒認為
春分是一年的第四個節氣(國曆3月21日前後),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地球晝夜相等長,度過春分,北半球正式開啟晝長夜短模式。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詞作《踏莎行》起始,描寫寫春分時節的繁花盛開之景致,簡短數語讓人充分領略春分日暖、南燕北返,如此風光甚好。 不過,大部份花卉都在春分時節綻放,繁花爭妍處處,也是花粉熱最嚴重的季節,可能造成呼吸器官與肌膚過敏,再加上此時人體的腺體活躍,血液循環旺盛,是一年之中情緒最易高漲的季節,也要當心如生理期失調、高血壓的出現。 春分養生重在養肝,需注意疏肝解鬱、解熱制養、消腫止痛的食療。避免辛辣、油炸燒烤等易上火的刺激物,飲食清淡、多吃當令鮮蔬,最能滋補養肝。 春分節氣吃什麼最好? 菠菜 春天盛產的菠菜根紅葉綠、嫩極味美,用眼多的上班族該趁機多吃。因為菠菜富含對眼睛有益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吃一碗燙菠菜,就補足一天葉黃素所需。 中醫師彭溫雅指出,菠菜味甘性平,歸肝、胃、大腸、小腸經,養血止血,平肝潤燥的作用。常吃菠菜有疏肝、清熱、潤燥、解毒的功效,尤其適合在春季肝陽偏亢的時節食用。 香椿 香椿可清熱解毒、健胃理氣。春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