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7》27年來首見!農業、糧食議題首躍COP大會主題

美國氣候特使凱利宣示持續投資農業的決心。 (攝影者:游羽棠)
美國氣候特使凱利宣示持續投資農業的決心。 (攝影者:游羽棠)

撰文者:游羽棠

11月初,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在埃及夏姆錫克展開。這是第一場在全球面臨通膨、能源危機與糧食危機後舉行的氣候峰會。

這回,「糧食與農業」成為重要關鍵字。每年會場開放國家與NGO申請的主題館,第一次出現以「糧食」為名的展館,還一口氣出現三個;大會主題日更首度以適應與農業為主軸,三萬多名與會者,一整天都以此為題討論。

糧食、農業展館,第一次出現在COP上

為什麼農業議題在此刻這麼重要?

先看主辦國埃及,超過一億人口、將近1/3人生活在貧窮線之下(註:每月生活費低於70元台幣),當地人以相對便宜的麵包為主食,這使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小麥進口國,過去約80%糧食依賴鄰近的俄羅斯及烏克蘭生產。但,隨著俄烏戰爭爆發,埃及市面上的麵包也漲價25%,一度引發社會動盪。

美國氣候特使凱利(John Kerry)在現場大聲疾呼,「2019年以來,全球面臨嚴重飢餓的人數翻了一倍,已達3.5億人。地球上每4秒鐘就有1人餓死。」他呼籲,全世界必須團結起來,為糧食生產找到新方法。

畢竟,擁有雄厚資源的富裕國也同樣面臨糧食危機。

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糧食缺、工資漲…物價上漲速度是1982年以來最快。例如,英國人常買的基本款三明治,短短兩年漲了63%,這讓1/4英國人減少吃主食,白領階級也到食物銀行排隊求生,英國政府因而宣布提高糧食自給率。

今年九月初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也聚焦糧食議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指出,2022年,全世界還算有足夠食物,只是得妥善分配——如果不尋求改善方法,2023年「會真正缺乏食物供給。」

聯合國作出宣示,會員國就得跟著努力。對窮國,代表資金奧援就在路上,對富國以及周邊業者,這很可能昭示著一門產業的興盛開端。

糧食危機,也是有心者提早佈局的商機

參與過10多屆COP大會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舉例,2019年波蘭選在工業城卡托維茲(Katowice)舉辦COP24大會,當年正好要制定巴黎協定的減碳規則,與政策大方向呼應,波蘭政府喊出未來要有100萬台電動車。

「從政策趨勢可以嗅到這中間有什麼樣的商機正在進行,」張楊乾說,COP不會硬性規定各國該如何響應政策,而是期待由下到上集思廣益如何實作,「這個時候,去看各國需要的基建有多少、可能方向,是企業要有所準備的。」

過去,各國主要投資標的多是能源、交通工具…等類別,但,隨著聯合國在糧食領域宣示頻頻,這股投資風潮已經吹向農業。

美國氣候特使凱利宣示持續投資農業的決心。 (攝影者:游羽棠)

本次COP大會的農業日,美國政府由特使凱利領軍,找來美國農業部長維爾薩克(Thomas James Vilsack)與合作夥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氣候與環境變遷部長阿爾海里(Mariam Almheiri)親赴埃及,宣示持續投入史上最大筆應對氣候變遷的農業創新資金,「COP26時,我們承諾投入40億美元,很驕傲在此宣佈,不僅達標還翻倍,我們已經投入逾80億美元。」

光是2022年,美國就為南亞、非洲大陸提供價值數億元的糧食援助,意在展現老大哥的責任感。但這次投資案,美國跟阿聯酋想的都是自己。

美國人口排世界第三、亦有農業出口,是台灣高度仰賴的農產品來源。2021年台灣向美國採購的農產品佔總進口量21.8%,以黃豆、玉米、小麥、牛肉、雞肉為主,皆是民生的基礎原料。可見美國農業與台灣物價的連動性。

但,美國近來也深受氣候變遷所苦。農業研調機構Pro Farmer發現,極端氣候導致的乾旱、下冰雹、病蟲害肆虐、讓美國中西部的農業重鎮歉收,玉米、小麥年產量均減少逾一成,導致當地食品價格漲幅超過10%。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以豐厚資金建立糧食自給能力,阿爾海里坦言,阿聯酋水資源短缺程度排名世界第二,85%糧食仰賴進口。雖然2018年起,它分散進口風險,每種主要糧食至少有3-5個進口來源,但隨著俄烏戰爭帶來的糧食保護主義,讓它更堅定要以高科技輔助農業,提升本土供應量。

美國與阿聯酋攜手合作打造全世界最大的生菜工廠,解決水資源匱乏問題。 (來源:AIM for Climate)

例如,今年中,阿聯酋風光落成全世界最大的生菜工廠,花4000萬美元打造垂直循環系統,並以機器學習計算種植參數,年產量超過3000萬公斤。不僅供應杜拜本地超市需求,還能服務阿聯酋機上膳食。協助研發、建造的業者Crop One執行長Craig Ratajczyk,其實就是由美國政府牽線,他說:「閉鎖系統能節省95%用水,還避免氣候與病蟲害影響,消費者購買後不須清洗就能食用。」

凱利強調,透過資金與技術相互連結,「全球約有1/3糧食由缺乏資源的小農生產,」如果能把智慧農業技術推向更多人,「飢餓危機並不必然要發生。」因此過程中,他不僅數度呼籲各國企業加入,甚至祭出「特權」做誘因,「願意提供農業融資的業者,可參與明年氣候農業峰會的專屬高階會議。」

糧食危機,有錢、有技術不夠,還得有人願意種植

有錢有技術不能解糧食危機,還得有農民加入

但,維繫糧食生產穩定度,不能只是有錢、有技術的大國來做,還得有人來種。在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的時代,如何吸引農夫持續投入,維持供應量?全球食品龍頭雀巢指出,關鍵在賦權(empower),讓農夫感受得到農業帶來的未來。

全球食品龍頭雀巢執行副總裁巴塔托(Magdi Batato)舉例,該公司長期在非洲地區採購可可,10年前注意到當地人權問題,如:仲介剝削、童工、愛滋病流行⋯⋯等,因此開始直接介入產地。

雀巢執行副總裁巴塔托(左一)分享可可供應鏈的賦權經驗。 (攝影者:游羽棠)

它不聘用童工,並在當地建學校,確保兒童福利;主動為可可農二代上課,學習財務規劃、學會輪種作物保持地力。它也協助造林,避免過度消耗環境⋯⋯。巴塔托指出,目前主要在迦納實施計畫,短短3年,受惠的農民家庭成長10倍,未來也將擴及其他國家,透過賦權,以互惠方式,正向維繫供應鏈運作。

從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的積極佈局,到全球最大食品企業雀巢的採購策略,糧食安全已經不再只是貧窮國家的煩惱,反而是手握資源者提前佈局的戰場。

過去很多人以為,有錢,什麼都買得到;但現在,有錢也會餓肚子。全球趨勢至此,挑戰也帶來機會,台灣政府與企業都應儘速跟上。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不再「飢餓行銷」?小米家電連全國電子都買得到,網友:這樣誰要買?

3百個炸雞⋯只賣了一半,另一半卻不丟掉?看懂肯德基的「商業思考力」

三星掰了!特斯拉集中下單台積電,有望成台積電大客戶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