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病名太拗口 改名肺阻塞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目前為全球第三大死因、台灣第七大死因,整體而言,患者平均餘命比一般人少 11年,為提升民眾的病識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經公開徵名,決定以「肺阻塞」、「肺塞病 (台語 )」衛教,讓更多的民眾了解這個疾病。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余忠仁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患者常太晚就醫而影響預後,再加上氣溫變化等外來因素而發生胸悶咳嗽、喘不過氣,甚至急性發作等狀況。但歷年來在對民眾推廣衛教時,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民眾對疾病認知度和記憶度不高,很難醫病溝通。
因此,為了提升民眾對於 COPD的病識感,醫學會決定徵求較容易理解及記憶的名稱,就像「先天性成骨不全症」俗稱是「玻璃娃娃」;「帶狀皰疹」也叫「皮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是「漸凍人」一樣,病名熟悉也了解多了。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小組召集人邱國欽表示,歷經一個月的徵名和票選,國台語組總共有 616位參賽者提供名稱,競爭十分激烈,在學會長達 336小時的評審討論後,國語組由命名「肺阻塞」的黃嘉慧獲頭獎;台語組頭獎為「肺塞病 (台語 )」的黃慧芳,獲得日本北海道華航單人來回經濟艙機票。
不過,邱國欽強調,這次國語組入圍的「氣囚肺」也會一起列入未來醫學會衛教宣傳,主要是因為「氣囚肺」,表現的也是 COPD的一種生理症狀,因為患者常常發生吐氣不完全而導致氣體囚禁在肺內,加上氣球作用原理就是「氣體在裡面」,而氣球的圖像很容易讓民眾理解,更貼近民眾的想法,強調吸進身體裡的氣體不容易排出,被囚禁在肺部裡,簡單的形、音、義,讓民眾看到「氣囚肺」這三個字,就能輕鬆扼要瞭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程跟症狀。
因此,邱國欽表示,「氣囚肺」雖然不是最終得獎名字,但決定把「氣囚肺」視為類似「玻璃娃娃」的別名,未來醫學會將發文全台灣醫院,告知國內胸腔科醫師在 COPD活動宣傳上,包括衛教宣導、 COPD計畫、 COPD日等,以「氣囚肺」跟「肺阻塞」一起做為醫學會一律對外正式溝通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