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與民眾感受脫節?3數據揭體感通膨溫度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7日電)通膨壓力持續籠罩全台,主計總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卻持續落在2%多的區間,讓民眾質疑通膨率「失真」;其實主計總處公布的外食費、每月購買一次等3項數據,相較於整體CPI漲幅,更能反映「體感通膨」。

以主計總處公布的最新4月通膨數據來看,CPI年增2.35%,與3月持平,乍看之下,會認為國內物價情勢趨於穩定,但民眾買的便當、雞蛋、肉等等,樣樣都漲,使得每每數據一公布,就遭到民眾批評政府與現實脫節。

如果想要了解與民眾感受密切相關的物價變化,除了可細看「外食費」漲幅,主計總處另外編列的「每月至少購買1次」、以及「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關注之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這3大數據更能反映「體感通膨」。

對照4月數據,整體CPI年增率2.35%,但外食費月增0.73%、年增4.41%,顯示外食漲勢還沒畫上休止符;而從購買頻率分類,「每月」至少購買1次者上漲3.5%,漲幅大於「每季(不含每月)至少購買1次」及「每季購買不到1次」的1.26%與2.19%。

此外,主計總處就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關注的17項重要民生物資,涵蓋米、豬肉、雞肉、雞蛋、醬油、鮮奶、麵包、速食麵等,編制重要民生物資CPI。110年台灣重要民生物資CPI全年漲幅還在2.44%,111年擴大至5.02%,今年以來漲勢愈演愈烈,4月更衝上7.35%,創逾14年最大增幅。

主計總處官員直言,現在漲幅較高的項目,大多是民眾購買頻率高的東西,因此近期民眾會對物價感受特別深刻。

主計總處補充說明,CPI總指數是由非常多商品平均計算,涵蓋2.5萬種不同的商品和服務,因此整體漲幅會比個別品項的變動和緩,加上每個家庭購買的內容、頻率不同,導致CPI總指數的變動幅度會和個人感受有落差,這種狀況各國都會發生。

主計總處也說,日本、歐盟、加拿大、英國均有研究,結果顯示,一般民眾對購買頻率較高商品的價格漲跌,感受會更深刻;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食物類價格上揚,民眾大多能馬上感受到,不過3C電子產品價格下跌,民眾因為久久才買一次,往往就不會注意。(編輯:潘羿菁)1120527

看更多相關新聞
300調查員扮物價柯南 滷蛋衛生紙都是訪查對象
服務價格起漲 主計總處上修今年通膨率至2.26%
鐵飯碗不值錢?公職薪資追不上通膨
通膨吃掉薪水!實質總薪資負成長 退休金恐縮水
國光客運6/5起漲價!漲幅最高1成

【填問卷抽好禮】2023健康生活大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