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返校》觀後感:民主或許是個困難的課題,但我們正走在解題的道路上

在進戲院之前,我一直在想:《返校》這部電影的類型到底是屬於什麼。是恐怖片、驚悚片,還是一部由遊戲改編而來的劇情電影,探討那些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所經歷過的悲歌與往事?後來,我才意識到,它是一部由驚悚遊戲所改編而來的電影,改編也非常忠於原著,恐怖、嚇人的成分也一點不少,然而,比起電影的嚇人,或許故事的背景:50 年代的台灣,才是現實生活中真實上演的恐怖電影吧。50 年前的台灣,離我們並不遙遠,不過也就是這一代年輕人父母輩所成長的年代而已,或許也因為這個年代離我們太近太近,以致於一直以來社會都不太願意去真正的面對那時所發生的事情,因為這些傷痕太痛、太新,直到《返校》這部遊戲與電影的出現。

東方的中國實行了五千多年的中央集權體制,突然跳出一個孫中山高喊:我們要革命、要民主,老實說,根本沒有人知道什麼是民主。西方自文藝復興開始從「君權神授」開始思考「天賦人權」中的人權到底是什麼;然後歷經了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乃至後來一群民主狂人在美洲大陸上發表了震驚世界的獨立宣言,一整套民主體系才漸漸地建立了起來。

回到東方的中國,這些事情我們從未經歷過,突然就高喊要民主,嗯?那是什麼。就算孫中山高喊民主,並且真的革命成功,建立民國,但隨著民初軍閥割據、抗日戰爭,接著是國共內戰,風雨飄搖的中國根本沒有餘力去探索所謂的「民主」到底是什麼,隨後 1949 國民政府來台,美軍第七艦隊橫亙台海,本以為時局終於暫時穩定,無奈反共復國的氛圍,加上二二八事件發生,隨著戒嚴令的頒布,於是就迎來了白色恐怖時期,以為現在中國監控人民、互相舉報、社會信用制度這些事情很不可思議嗎?幾十年前的台灣,就是這樣的社會氛圍,而現在的我們都是幸運的,我們的父母在那個年代沒有受到迫害、沒有被消失,他們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中相遇、相戀,然後才有了我們這一代呼吸著自由空氣的誕生。

白色恐怖時期,因為各式原因被刑求的人不在少數(Credit:影一製作所)
白色恐怖時期,因為各式原因被刑求的人不在少數(Credit:影一製作所)


「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或許政府的擴權會使人民受到迫害,但終究會有人活下來,紀錄這一切。許多人都認為:哪有那麼誇張?就算是戒嚴,怎麼可能會因為看幾本書就讓人坐牢?劇裡都亂演。

但是,「教育」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教育下一代擁有思辨的能力,對於任何覺得不合理或想挑戰的事情去探索,然後在各個領域創造、改善生活的各種方面,於是這個世界的知識與科技會更加進步,整個社會也會變得更好。對於體制的質疑、與挑戰也是,而這正是戒嚴時期的政府所不能容忍的,在那時,他們需要的是支持反共大計的『傀儡』,而傀儡是不需要有思考能力的,有了思考能力就會有不同的聲音;有了不同的聲音就會反對政府;而一旦反對政府的力量太大,那反攻大陸的春秋大計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就會告吹了,所以那個年代,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對思想的箝制、文化的掌控與審查也就成為了必然,而對蔣中正的造神運動,也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了。

張老師說:只要活下去,就會有希望 (Credit:影一製作所)
張老師說:只要活下去,就會有希望 (Credit:影一製作所)

不過,這個世界或許不美好、有許多的缺點,但令人開心的是,它還有著「希望」,而希望,會帶來奇蹟。就算我們號稱在1911年建立了民主共和國好了,但直到1987年7月15日宣布解嚴為止,我們的國家體制其實與中央集權無異,只是換個國號罷了。而在解嚴過後,搭上全世界經濟起飛的列車,我們創造了亞洲的經濟奇蹟,一夕之間我們終於行有餘力能夠好好的去思考:民主這件事情到底是什麼了。於是,幾年後的野百合學運,成了我們與大陸的分水嶺,面對與天安門廣場、現在的香港相同的情況,時任總統的李登輝不是選擇派出軍隊與坦克車,而是選擇與人民對話、傾聽人民所想表達的。或許他現今仍有許多的爭議,但他當時所作出的這個決定,無疑是把台灣離真正的「民主」這個方向推了很大一步。或許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我們才真正地摸索到民主的真實面貌。

談起為什麼要翻拍《返校》這部電影,監製李烈表示:面對一些事情,忘記不是最好的方式 (Credit:眼球中央電視台)
談起為什麼要翻拍《返校》這部電影,監製李烈表示:面對一些事情,忘記不是最好的方式 (Credit:眼球中央電視台)

又過了二十幾年,《返校》這部電影的出現,代表了我們的文化圈,終於能夠將這個題材給記錄下來,然後流傳下去。「當我們能夠直面傷痛時,我們才能真正的放下過往,並有了繼續前行的勇氣。直面這些傷痕並非要指責什麼,而是為了記取教訓,確保這些事情不再發生。」,對於一個事件或一段歷史,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讀,《返校》或許並不是要提供一個解答;它或許要提供的是一個討論的鑰匙,開啟人們與社會的討論,而真理總是在這些討論中越辯越明。而隨著遊戲、電影的出現,也代表了我們的社會終於成熟到能夠直面這一段真的發生過的歷史,而非假裝歌舞昇平的、一切都不在意的把它和諧掉。

電影中最感人的一場戲莫過於張老師與魏仲廷的訣別,這讓我想起了南韓電影《共犯者們》中一段媒體記者的對白:「我們抗爭有意義嗎?」、「我覺得光紀錄就很有意義了,至少在那種黑暗時期,我們並沒有沉默。光這一點,我覺得就有足夠的意義。」,面對苟且偷生、將這些事情記錄下來還是隨著自己的信念、慷慨就義的選擇,魏仲廷選擇了前者,我覺得這樣的選擇比起抱持信念而死更加偉大,而也因為有了這些倖存者們,才能提醒著我們自由的可貴。

《返校》中張老師與魏仲廷的訣別戲無疑是電影中最感人的一幕 (Credit:影一製作所)
《返校》中張老師與魏仲廷的訣別戲無疑是電影中最感人的一幕 (Credit:影一製作所)

《返校》是一部屬於全體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電影,不論是誰,都應該進戲院好好看看,這座島上幾十年前,所真實發生過的事情,銘記歷史,然後避免重蹈覆轍。或許很多人都覺得這樣的題材太過政治,政治應該歸政治;OO歸OO,看個電影何必這麼累?,但是,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過:「不關心政治的後果就是被更糟糕的人統治。」,從每天睜開眼那一秒起,我們就跟政治脫離不了關係,我們之所以能肆無忌憚的批判政府,而不必擔心被羅織罪名,鋃鐺入獄不就是因為,我們身在自由且民主的台灣,所以才不會因為批評時政而被消失嗎?

導演徐漢強:「如果我們沒有把這個故事拍出來的話,那這個世界上其他地方就沒有人會拍了」(Credit:眼球中央電視台)
導演徐漢強:「如果我們沒有把這個故事拍出來的話,那這個世界上其他地方就沒有人會拍了」(Credit:眼球中央電視台)

或許民主對於我們仍然是一個很困難的課題,但至少我們正走在解題的道路上。

*本文全權由Yahoo奇摩電競所有,轉載請附上原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