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正夯 主動式基金大失血

工商時報【孫彬訓╱台北報導】 晨星(Morningstar)統計,2016年主動式基金出現923億美元的資金流出,而被動式基金則有6,252億美元流入。晨星指出,市場在過去數年已留意到被動式基金的崛起,但並沒有預料到會對主動式基金行業造成如此打擊。 2015年,被動式基金和主動式基金分別出現5,711億美元和2,849億美元的淨流入。而在2012年∼2014年間,主動式基金明顯較被動式基金更受投資人青睞。 晨星指出,雖然資金流向難以預料,被動式基金成功的原因卻顯然而見,晨星的研究顯示,費用比是預測長期報酬的最佳指標之一,基金的收費愈低,長期投資報酬就愈高。雖然難以預測投資結果,但費用是可以掌握的。 元大投信執行副總黃昭棠認為,主動式、被動式基金並不一定產生互斥,更有可能是互相合作。國外大約從2000年開始發展Smart Beta產品,元大命名為智選(Smart Beta)指數優化方案,即是訴求結合指數化投資與主動式選股兩方優勢,透過設定價值、股息、財報品質等單一因子或多因子等方式選股後,再以指數量化模型針對不同因子給予不同權重指數編製,由於兼具成本效率優勢與高透明度,獲得法人與一般投資人青睞。 Smart Beta產品目前規模約3,000億美元,貝萊德2016年預估,至2020年將達1兆美元。由於Smart Beta概念產品目前歸類於被動型基金下,因此未來被動式基金規模預期將持續成長。 保德信策略成長ETF組合基金經理人歐陽渭棠分析,台灣核備銷售共同基金約1,700檔,但全球掛牌的ETF則超過5,000檔,且有許多正向槓桿型、放空型、商品、不動產等類型的ETF,增添了投資的彈性與靈活度。 隨著ETF投資熱興起,市場也出不少組合基金以ETF為投資標的,理柏(Lipper)分析,台灣核備銷售的股債混搭ETF組合基金共有11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