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在大陸煙花散盡一地雞毛

我相信所有到過上海陸家嘴金融區的人感覺都會和我一樣,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金碧輝煌的購物中心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機構招牌,在在都告訴著我們大陸在發展金融產業上的大手筆,當然,穿梭其間衣裝革履的男男女女更會不時讓你感覺到這個行業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驕傲感,確實,在整個大陸的發展中,金融機構一直一馬當先,這些包裹著國家資本的金融機構,其高大上的外表上也曾讓我心生羨慕,不過,隨著大陸金融的質量裂解;隨著大陸傳統金融的紅利褪色以及各路FinTech的煙花散盡、監管收緊,今天的大陸各路金融從業人員的辛苦心酸都只能憋在心裡,這個行業的現狀就是活生生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台灣觀點

首先,什麼是FinTech?聽不同的人談往往會有不同的內容。在大陸,當銀行談論FinTech時,他們喜歡談IT流程改造,偶爾談一談區塊鏈應用和大數據整合。他們還喜歡強調科技應該為金融服務;但輪到互聯網創業者談FinTech時,他們特別愛忽悠大數據風控,也愛談流量變現,然後告訴你P2P平台就是金融科技的最佳體現;而所謂的互聯網科技巨頭提及FinTech時,則轉身一變成了科技賦能,包括雲計算、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慧它們都想幹。對我來說,現在檯面上的FinTech都是偽命題,用戶對於產品體驗的提升,才是FinTech的價值所在。所以,FinTech既非金融,也非科技,甚至也不是似是而非的金融與科技的融合,FinTech應當是一種解決方案,集科技、客戶洞察、金融場景、產品運營於一體,誰能夠幫助金融機構轉型適應用戶新的消費習慣變化誰才是FinTech的贏家。

大陸FinTech築夢 惡夢一場

歷史學者唐德剛曾經提出「歷史三峽」學說,意指在歷史的長河中,所有國家都會遇到「轉型期」,這個轉型期就如長江三峽的充滿凶險,而且常常會伴隨著極大的社會陣痛,和台灣一樣,大陸金融界也想把FinTech(金融科技)視作轉型的關鍵,在過去幾年,這個「三峽」水域看似開闊卻也暗潮湧動,大河奔騰卻泥沙俱下。想借由FinTech轉型何其之難,過去一年,我在大陸目睹了無數新金融的起高樓以及一夜坍塌。在洶湧的情緒面前,湍急的水流無法掩蓋的是有人黯然離場,有人急流勇退。

P2P浮生若夢 大夢一場

先來談談曾無限擴張的網貸P2P業務。2019年所謂的試點備案一次次落空。在2019年7月初舉行的大陸網路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座談會上,備案一說再也沒有人提及,抽走了P2P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隨後,大陸各地監管部門開始劍指所有P2P平台。截至2019年11月末,市場上正常運營的P2P平台數量僅剩300多家,相比於去年下降了近70%;貸款餘額則比前一年同期幾近腰斬。物是人非,留下的只剩一片雞毛。對於已經上市的P2P平台來說,去年唯一的關鍵詞就是「轉型」。以最大的拍拍貸為例,去年10月後新增的業務資金全部來自機構,個人借貸資金全部煙消雲散,更有趣的是在去年第四季度還乾脆將「拍拍貸」的名字改為了「信也科技」。

大數據分水嶺 一夜傾覆

比P2P好不到哪裡去,金融數據行業也在2019年一夜傾覆。從2019年初開始,不斷爆發的風險事件使得APP非法獲取用戶信息、非法交易等受到大家的高度關注,而伴隨著大陸公安部「淨網2019」轉型行動的落實、對於套路貸的打擊,這條隱秘的產業鏈終於被攤開在了世人面前。曾經,只要一個電話號,數據公司就能獲得用戶所有的核心信息,而後再將這些信息打包倒買再倒賣。隨著公安部的打擊展開,行業開始風聲鶴唳,合作方被迫草木皆兵。與此同時,有執照的機構合規壓力加大,數據公司的業務很快陷入了困局。

科技巨頭遇阻 去蕪存菁

那些互聯網科技巨頭們日子也不好過,即使你手持多張執照、橫跨不同業態,還坐擁著巨大的流量入口、掌握著海量用戶和數據,在全球範圍內引起的市場關注和監管警覺也是有增無減。2019年7月26日,大陸央行就《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對金融控股公司的准入標準、資本規模、業務行為及經營風險實施全面、持續、穿透式的監管要求。招商局集團、上海國際集團、北京金控集團、螞蟻金服、蘇寧雲商集團等都納入了首批查核名單。最有名的就是陸金所,作為曾經的P2P行業老大,伴隨著行業的命運轉折,陸金所在2019年開始出清存量業務,轉而申請消費金融執照。公開信息顯示,陸金所共完成三輪融資,去年C輪融資後估值高達394億美金,但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即便拿到消費金融執照,恐怕也難以支持原本「超級獨角獸」的估值。

資本投資潮退 原形畢露

歸根結底,2019年的資本市場對所有的獨角獸本來就不友善。新進衝擊IPO的公司中,「夭折」者多,成功者少。許多公司的IPO計劃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被無限期擱置,港交所披露招股書失效的FinTech名單更是越來越長,成功IPO的公司屈指可數。即便順利上市,股價破發也成常態。就近的一個例子是剛剛登陸紐交所的平安壹賬通,頂著平安系「獨角獸」的光環一樣慘兮兮,上市前一日,該公司將發行價區間從12-14美元下調至9-10美元,融資規模更是減少了一半。從初創市場備受熱捧的獨角獸,到IPO跌跌不休的「重災區」,這幾年的FinTech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命運轉折。

在資本寒冬這樣的背景下,花哨的概念早已比不上穩定的現金流,沒有被驗證的藍圖比不上實打實的利潤,沒有造血能力的FinTech注定越來越難在資本市場獲得青睞,這就是FinTech紛紛內化或是背靠大樹的主要原因,但大型金融機構不能徹頭徹尾改變固有的僵化,就有可能讓FinTech像癌症一樣,回過頭來殺死主人,不管你是對岸還是台灣的金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