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對中大轉變 去風險取代脫鉤

七大工業國集團(G7)20日發布廣島峰會聯合聲明,在對中國的態度上達成共識,無意與中國脫鉤,但必須去風險,把供應鏈多元化,避免過度仰賴中國。

「去風險」就此正式進入國際關係詞彙,取代了「脫鉤」。海峽兩岸初步的反應也許會認為兩個名詞換湯不換藥,但其實意義重大。聯合公報表示,G7準備與中國建立「有建設性且穩定的關係」。拜登總統於21日接著指出,華府和北京的關係應該很快就會破冰。

去風險(De-risking)原本是金融詞彙,歐盟委員會主席范德萊恩首度在3月30日應用到歐中關係上,並且強調脫鉤概念不符合歐洲利益。

4月27日,「去風險」擴大應用到了美中關係範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在華府智庫發表重大國際經濟關係政策談話的時候,他特別採納了「去風險」這個詞彙,且表示不主張脫鉤。這等於是代表白宮正面呼應了歐洲觀點,為G7廣島峰會做了鋪墊。

脫鉤英文原文「decoupling」, 做為一個動名詞,可以描述進行過程,而不必然指涉完全終結。可是中文脫鉤兩個字,呈現出非黑即白、完全終結的感覺。這樣的中文翻譯其實是不夠準確的,或許翻譯為「脫鉤化」較為合適。

事實上,美國自川普政府時代發動脫鉤化,並沒有全面脫鉤的用意。美中之間,經濟貿易和金融關係千絲萬縷,極難做到全面脫鉤。2020年美中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其實條款載明多方面要促進合作。可是「脫鉤」容易產生誤會,進而甚至於在專業層面上導致潛在誤判,陰錯陽差之餘就會以為美中即將進入當年美蘇冷戰狀態。

相反地,「去風險」這個詞彙用於形容進行中的七大工業國與中國的關係,比較貼切。意味著彼此關係無風險的多個層面,仍然要繼續維持。而事實不正就是這樣嗎?

聯合公報並且還將「engage」這個詞彙都用上了。Engage通常被誤譯為「交往」,但它不僅只意味著「交往」,而是比「交往」更深一層的「接合」,類似於訂婚和約聘層次。Engage這個詞彙在中外關係的再現,顯然意味著彼此關係凡是不涉及國家安全和科技發展等敏感部分狀態,很可能要還原到過去。

凡此跡象,暗示G7對中關係醞釀著重大轉變,但看中國如何接球、台灣如何回應。(作者為美國法學博士、加州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