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峰會建立共識:「去風險,不脫鈎」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

本(5)月19日在日本廣島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討論的問題很廣,包括俄烏戰爭、台海情勢、北韓核武威脅、綠能等,而「經濟安全保障」則是首度納入議題。為了避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同時間訪日轉移了焦點,峰會特別提前發表聯合公報。

與會各國領袖一致認為,「經濟安全保障」是戰略性課題,應透過合作框架來因應,劍指中國的「經濟脅迫」。各國將揭櫫降低對中貿易依賴的目標,敦促各國在關鍵供應鏈上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以及應對中方在技轉和數據揭露的有害作為;但峰會強調這些做法不是與中國為敵,不是為了阻撓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並且呼籲與中共維持「穩定且具建設性」的關係。

這次峰會的最大成果,是建立「去風險,不脫鈎」(de-risking,not decoupling)的共識,即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所說,是在尋求建立一個「多元化」的對華經貿關係。言下之意,這將提供美國的盟國,乃至於美國本身,更多與中共接觸的不同選擇。

經貿合作一向被視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但拜登政府以「競爭」定義與中共的「合作」,使「脫鈎論」一度甚囂塵上。前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就是一名代表性人物,他曾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中共當局數十年來都在對美國發動經濟戰爭,因此呼籲美國政府應該在經濟上與中國「戰略性脫鈎」。

「反脫鈎論」者則認為,從川普到拜登執政以來,美國以一系列的貿易限制和保護主義行動,展開對中共的經濟圍堵,使國際供應鏈陷於斷裂,損害到美國的企業和民眾利益。美國商會會長兼行政總裁克拉克(Suzanne Clark)直言,國家安全雖然必須放在首位,「但這不必以犧牲我們的經濟未來為代價」,美國不能直截了當與中國脫鈎,而是需要精細地採取降低風險的方法。

事實顯示,在「脫鈎論」甚囂塵上之時,中美經貿關係仍在不斷深化。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美中貨物貿易總額達6906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歐盟統計局數據亦顯示,2022年歐中貨物貿易總額達8563億歐元,同樣創下新高。因此,基於經濟利益考量,美國的歐洲盟友不願隨「脫鈎論」起舞。

針對G7所提的「經濟脅迫論」,中共官媒「新華社」捷足先登,搶在峰會登場前發布長達8000字的報告。報告引言說,美國慣於指責別國以大國地位、脅迫性政策、經濟脅迫方式要挾他國服從、搞脅迫外交,「但事實上,美國才是脅迫外交的始作俑者。」報告並且列舉過去數十年美國對古巴、北韓、俄羅斯、中國、白俄羅斯等國,甚至盟友日本、歐洲,實施各式各樣的脅迫外交。

西方所提的經濟脅迫是暗指中共,是擔心中共運用經濟實力擴大其對外影響力。曾提出反中國經濟脅迫法案的美國眾院外委會亞太小組主席貝拉(Ami Bera)就曾表示,「中國政府越來越常使用邪惡且具強制性的經濟行為,懲罰北京認為違背其利益政策的國家、企業與組織。」

今年是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第十年,同時,就在G7峰會舉行之際,中共與中亞五國於本月19日,在陝西西安舉行首屆「中國─中亞峰會」。習近平就在峰會上表示,中共將對中亞國家提供260億元人民幣融資與無償援助,以及多項合作措施。

長久以來,中國大陸就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也是台灣主要對外投資地區之一。蔡政府上台後,兩岸經貿關係「剪不斷,理還亂」,政府為減低對大陸的經貿依賴,曾提出「新南向政策」,並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但前者成效不彰,無法取代大陸市場;後者則因受到對岸政治干擾,經常是大費周章。

事實顯示,雖然台商投資方向與台灣出口出現若干調整,但對大陸的經貿依存,並沒有太大改變。例如,2022年台灣對陸出口仍有38.8%比重,貿易順差多達1004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最新公布的4月出口數據已經連八黑,主要關鍵就是源於對陸、港出口的大幅衰退。根據財政部統計,這段期間,台灣對全球出口規模縮減414億美元,其中對陸、港出口就減少289億美元,占比高達69.9%。

台美加強經貿關係最近有新的發展,美國與台灣自去年6月展開「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 Century Trade)相關談判後,本月19日雙方同時宣布,首波協定已經完成包括貿易便捷化、中小企業等5項議題談判,將於未來幾週內簽署首批協定,預定在年底前完成所有議題的談判。

朝野政黨都表態,樂見台美加強經貿合作;但不願台灣成為美國經濟圍堵中共的籌碼。考量台灣民眾的福祉,經濟安全更不能成為推動「去中國化」的藉口。

G7達成「去風險,不脫鈎」的共識,值得臺灣參考。以美國商會為例,它支持採取針對性和負責任的措施,限制中國獲取可能用來破壞美國國家安全的敏感技術,包括出口管制技術限制和對外投資審查等;但不認為每一項與中國的經濟互動,都會構成對國家安全的威脅。

臺灣確實面臨對岸的安全威脅,但臺灣無法與大陸經濟脫鈎。台灣所處的內外環境與G7成員國不同,故應根據自己的經濟安全利益,建立一套風險評估的標準。

中共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曾在大陸對台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逐步恢復擴大兩岸交流,同台灣各階層人士交朋友,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對岸應該理解心靈契合是上層建築,必須建立在互利共贏的下層經濟上。因此,對岸若要「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就不應以經濟工具對台實施政治制裁。

【作者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