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本書出版後,我意外得到很多師長與朋友的主動回饋。不少認識多年的朋友、其中很多是各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對這本新書的反應,顯然比我興奮,有人還主動分享了應該如何推廣這本書的想法,讓我很感動!
喬治.塞拉分最初在保險公司工作,未曾想過企業的使命和營利這類管理議題,但進入哈佛商學院求學之後,他找到了樂於追求的研究目標,同時也是關乎人類發展的ESG領域。
說到企業精英首選的管理聖經,無疑就是《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在台灣發行16年以來,不但成為許多企業家的最愛,更逐漸發揮影響力,讓有志於提升職涯的年輕族群也從中獲得能量。本刊編輯部訪問多位「死忠粉絲」,請他們分享「選擇HBR的理由」。
大多數公司難以充分發揮數據的全部潛力。這些公司通常會推動大規模的專案計畫,試圖滿足數據最終使用者的需求,或讓各個應用程式的開發團隊建立客製化的數據管道,導致難以變更用途。公司需要釐清如何制定數據策略,以便在短期內提供價值,同時為未來的數據運用奠定基礎。
本書為全球暢銷書《讓天賦自由》作者肯.羅賓森生前構思的最後一部著作。他的TED演講〈學校扼殺了創意嗎?〉(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已有超過9,000萬人點閱,啟發、鼓舞了無數家長與教育工作者,被譽為世界的教育部長。本書如同羅賓森「最後的演講」,是他奉獻教育50年畢生精華之作,凝聚了一位世界偉大教育家及思想家畢生的智慧。
《哈佛商業評論》今年創刊一百週年;遠見雜誌.天下文化事業群,於2006年取得全球繁體中文版授權,並於此百年慶之際,展開系列報導。本期專訪政大商學院院長蔡維奇,帶讀者掌握未來趨勢。
6月20日這一週,《請聽,哈佛管理學》podcast分享的主題是「賦權(empowerment):點燃每個員工的潛能」。已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過十多篇文章的倫敦商學院教授蓋瑞.哈默爾(Gary Hamel),可說是這個主題的權威。
支付平台公司Xendit之能夠生存下來,是因為一次重大的策略轉向。共同創辦人首先打造了一個可讓個人交易資金的產品,類似Venmo,但隱私程度更高。
創新最重要的,就是找出並滿足人們未滿足的需求。然而,即使是以觀察入微的能力而聞名的創新者和組織,常常也不容易看出並正確解讀那些需求。本文作者根據自身擔任研究人員、教師和顧問的工作,描繪一套包括四部分的架構,以幫助創新者拓展多元的觀察方法和觀察點。
暢銷書《OKR:做最重要的事》作者約翰.杜爾,攜手貝佐斯、高爾、比爾蓋茲等超過50位氣候領袖,將他們在潔淨科技費盡心力獲得的第一手經驗分享給讀者。書中詳實分析解決氣候變遷的綠能新經濟與未來趨勢,是全球注重永續發展領導者的行動指南。
近年來,快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工作步調,加上疫情帶來的身心壓力,使得人們逐漸失去工作熱情。打造一個讓員工有工作熱情的環境,成為企業領導人想要拉回績效的當務之急。
在過往,如果企業想要找到下一波成長,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將本身核心事業的能力應用到鄰近市場。但近期有一種新模式開始浮現,更多公司正在學習打造大型的第二營運核心;本文兩位作者稱之為「二號引擎」。
走進宗瑋工業的廠房,會以為自己身處高科技的研發中心。現任董事長林健祥,30年前接手家中虧損連連的塑膠工廠,放下博士光環從頭打拚。他雖身處傳統產業,卻心懷追求創新的研發精神,讓他獲得無數國外大品牌的信賴,在塑膠業中異軍突起。
《哈佛商業評論》今年創刊一百週年;遠見雜誌.天下文化事業群,於2006年取得全球繁體中文版授權,並於此百年慶之際,展開系列報導。本期專訪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葉淑娟,帶讀者掌握未來趨勢。
虛擬健康照護(virtual health care)也稱為遠距醫療(telemedicine)或遠距健康照護(telehealth),而和許多人所想的不一樣的是,遠距醫療並不只是面對面照護的廉價數位仿製品。如果使用得當,遠距醫療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並降低成本,也會使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任何人,都能夠享有更公平、更容易取得的醫療照護。
同樣是投資於數位轉型,許多企業苦無成效,有些企業卻大有斬獲。成功的企業有什麼不同的做法?本文描述數位轉型的五個階段,從傳統模式(數位與科技為專屬於IT部門負責的領域),一直到平台模式(有完整的軟體平台,可以快速部署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應用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