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士在申請工作或要求晉升時,有良好自我品牌,能大幅提升成功機率。尤其在今日,網路搜尋和社群媒體擴增了潛在受眾,更應該好好規畫,運用新工具來打造個人品牌。
最近《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HBR-CC)的Podcast《請聽,哈佛管理學!》剛舉辦破千萬流量下載的活動。自從2021年7月開站,不到兩年、在節目第93週時,正式突破這歷史性的紀錄。
是什麼樣的袋子,能引起Gucci這類國際品牌的注意及合作?就是「deya」。這個品牌名稱正好是台語發音的「袋子」,卻一點也不「俗」,而是活用回收資源製成產品,以台灣的環保實力打通國際市場。
競爭的新時代已經近在眼前。要在一個高度不確定性、短期壓力更沉重、資源限制更緊縮的環境裡脫穎而出,企業在開發各種選項以取得未來優勢時,必須更熟練、更有效率,同時也要持續在當下展現績效。
在當今的世界中,不論成果好壞,每個人都是一個品牌。不論是你要申請工作、要求晉升,或撰寫你的交友網站個人檔案,你的成功都要取決於能否說服他人認可你的價值。
人才招募是執行長和高階主管最頭痛的問題,隨著ChatGPT顛覆我們對未來工作的想像,辨識與找出不被科技淘汰的「人才」已經成為一種新技能。當代經濟學大師科文和矽谷創投天使投資人葛羅斯,在學術圈和科技新創業擁有豐富的獵才經驗,他們在全新書籍《人才》中探討如何從各種角度找出被低估的人才,讓人才適得其所。以下是精采書摘。
「AI愈來愈厲害,我的工作會被取代嗎?」自ChatGPT發布後,可以說全民都陷入了AI 2.0狂熱中。目前人類對AI的共同憂慮,是人類會被取代。但從《哈佛商業評論》本期系列文章讀來,可以精準地說,至少到目前為止:人類的確會被AI取代,但不會完全被取代。
屬生成式AI的ChatGPT幾乎是現在每一位知識工作者最關心的話題,但它真的無所不能嗎?我們又該怎麼妥善運用?以及這背後是否蘊藏什麼風險?
所有企業都希望為顧客提供更加豐富、更有吸引力的體驗。挑戰在於如何大規模提供這些體驗,同時又不會讓這些體驗無法個人化,或變得像大宗商品那樣沒有差異。
忙碌,常常被認為是一種美德,企業也總是標榜勤奮工作;而近年來企業如火如荼進行的數位轉型,讓員工因擔心被機器取代而加倍努力,更加深了這種文化。
2023年已過去兩個月,這兩個月印證了去年底國內外各大智庫的預測:今年景氣將呈現低成長。固然台灣內需與旅遊業終於迎來新冠疫情三年來的春燕,但不少產業仍面臨景氣下修與震盪行情。國發會發布的景氣燈號,已連續兩個月出現代表「低迷」的藍燈。今年1月台灣因遇農曆春節10天連假,出口衰退二成,預計全年出口將衰退5%到9%。
鉅鋼機械雖為台灣製鞋機械業的霸主,但近年來逐漸感受到同業追趕的壓力。二代接班的總經理陳璟浩明白,必須產業升級才能永續發展,他如何帶動這波數位轉型的改革?
擁有休閒時間曾經是身分崇高的象徵。今日,這個觀念已然反轉,忙碌儼然是地位的新標幟。在旁人眼中,忙碌的人就是極具重要性的人物,而員工也會因為展現自己工作得有多「努力」而得到獎勵。這種思維都是誤導。
如何找到接班人,是過去幾年來台灣企業界的顯學。今年1月9日到13日播出的《請聽,哈佛管理學!》Podcast就以「尋找接班人」為主題,分享來自《哈佛商業評論》的見解。這週主題的受訪者,則特別邀請台灣松下創立60年來第一位台灣出身的本土總經理——林淵傳。從2014年7月起,他擔任八年半總經理後,於今年1月1日退休。從被指定接班,到成功交棒給下一任,林淵傳的經驗,應可給許多公司參考。
當台灣進入Podcast戰國時代,《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也積極跟上「聽經濟」的潮流,開台《請聽,哈佛管理學!》,並躋身熱門節目之列。商管知識類節目要如何抓住廣大聽友的心?
面對危機或機會,領導人往往會退回到過去對自己有效的領導風格。但若想要有成效,他們需要超越預設的反應,並為如何即時回應提供更多選擇。
數位科技正把決策能力推到組織邊緣,讓企業能採用比傳統上更扁平、可重組性更高的結構。人工智慧與其他軟體,讓第一線所有獲得授權做決策的人,都能不經過管理上的過濾,直接掌握全部的資訊,藉此釋放他們創造與協作的潛力,而不是被困在無止盡的匯報和協調迴圈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