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創辦人推新社群!短影音稱霸,他們卻反向主打文字?能再創光輝嗎?

Instagram的聯合創始人Kevin Systrom和Mike Krieger要回來了──他們即將推出的新世代社群媒體「Artifact」,主打個人化的新聞摘要演算法,外媒形容為「文字版的TikTok」或「重生的Google Reader應用程式版」,甚至也可以說針對亂成一鍋粥的Twitter而來。

Artifact實際的運作方式將會是一系列的熱門文章推播,選自知名出版社或是媒體,包括《紐約時報》等領先的新聞媒體或小眾主題的部落格文章,並且可以讓用戶與好友互相留言討論、以及傳送私人訊息。用戶點擊感興趣的文章後,Artifact就會再提供類似的貼文,就像在TikTok的推薦頁面,用戶觀看的影音會不斷影響演算法一樣。

這個即將推出的新平台儘管尚未完全公開,不過已經先開放了美國用戶加入候補名單。

文字版的TikTok,推播新聞也讓用戶互相討論

當年Kevin Systrom和Mike Krieger以7.15 億美元的價格將Instagram賣給Facebook,2018年又與母公司關係緊張而於離開Facebook,外界也相當期待他們的下個產品。

Artifact彷彿在社群媒體的影音潮流中「逆流而上」──各大社群平台受TikTok成功的啟發,幾年來不斷追逐短影音和隨之而來的廣告收入,但Artifact將目光鎖定在文字上,就像回到了2010年前的社群媒體一樣。

目前加入候補名單的用戶只能看到排名較前、較熱門的新聞摘要。但測試版用戶已可以加入另外兩項將成為平台核心的功能:一個是顯示關注的用戶發布的文章的摘要,以及他們對這些貼文的評論(目前還無法在沒有外部網址的情況下發布貼文)。第二個是私人訊息,讓用戶可以與朋友私下討論貼文或文章。

新聞內容對手眾多,社群媒體競爭激烈

與大多數剛成立的新創公司一樣,Artifact尚未確定商業模式。Systrom表示,從廣告開始似乎非常合適,也有興趣考慮與出版媒體分享利潤。而如果Artifact 成功擴大用戶群,就可以幫助讀者找到新的內容、並鼓勵他們訂閱那些媒體,並從中分一杯羹。

就內容與運行方式而言,Artifact聽起來並不完全是原創的,它不僅看起來像是Google Reader的新社群版本,而且還會與其他各路新聞平台相競爭。例如Flipboard、SmartNews和Newsbreak,也有不少「個人化」元素,也類似於提供新聞閱讀、精選推薦和評論的Pocket及其較新的競爭對手Matter。

甚至,Artifact主打的新聞推播也似乎與Twitter社群相當熱門的新聞討論有一些重疊,這個平台出現的時機也剛好是Twitter用戶考慮「大出走」的節骨眼上。但也不是只有Artifact可以利用Twitter的混亂,時事通訊平台Substack也趁勢推出讀者和作者聊天的新功能。

Instagram 圖/Instagram
Instagram 圖/Instagram

當然,這款新應用程式還要將在許多方面與社交巨頭Meta競爭。Facebook以及Instagram、WhatsApp如今已成為數十億人互動的門戶,以及他們關注的朋友、家人、企業和新聞的更新。

這意味著無論Artifact變得多麼精緻或特別,它仍可能面臨市場上的大量競爭,消費者也已經擁有Apple News和Google News提供的內置新聞應用程式。

延伸閱讀:「發出高中的你」Z世代IG最愛玩哪些?限動熱門問題、Reels、最夯標籤大公開

創始人相信AI演算法更能完善用戶體驗

Systrom和Krieger表示,幾年前他們就開始討論Artifact的構想。兩位創始人表示,希望十多年來的經驗以及人工智慧的發展,可以他們的應用程式獲得更多的受眾。

Artifact 圖/Artifact
Artifact 圖/Artifact

Systrom也指出,他曾經對機器學習系統改善演算法推薦的能力持懷疑態度,但他在Instagram使用機器學習來改善用戶體驗的經驗讓他「成為了真正的信徒」。

讓Artifact成為可能的還有Google在2017年發明的「轉換器(Transformer)」,讓系統可以用比以前少得多的文字輸入來理解語言,這個轉換器也讓機器學習的研究領域快速進度,成為去年的ChatGPT以及其他人工智慧的發展推手。(ChatGPT名字中的「T」就是指轉換器)

這個轉換器還為社交網路創造了一些新的可能性。起初,社群媒體向用戶展示朋友認為有趣的東西(如Facebook)。接著他們開始根據用戶選擇關注的人,展示可能感興趣的內容,無論是否是用戶的朋友(如Twitter)。

而TikTok的創新是完全使用演算法向用戶展示內容,而不管用戶的朋友是誰、或用戶關注了誰。如今,TikTok席捲全球,成為世界上下載次數最多的應用程式,Artifact 就想用文字朝同樣的方式前進。

「我看到了這種轉變,我當時想,『哦,這就是社交的未來,』」Systrom說。「這些毫無關聯的內容;這些內容是通過(機器)學習而不是明確規劃的。對我來說很有趣的是,當我環顧周遭,我想,『為什麼這在社交媒體中不常見?為什麼Twitter仍然以關注的為主?為什麼Facebook也是?』」

想模仿TikTok,但還有這些困難要克服

儘管兩人認為機器學習技術進步,可能有助於賦予Artifact優勢,TikTok的個人化內容確實令人上癮,但TikTok的成長是藉由大量的營銷支出達成的,甚至在 2018年達到了一年10億美元。一間新創公司,即使是傑出的創始人,手頭也不一定如此闊綽。

尤其Artifact試圖跨足的所謂 「硬」和「軟」兩極分化的內容,如何成功吸引用戶也將是一個挑戰。在年輕的Z世代用戶現在經常轉向TikTok等娛樂媒體(偏向「軟」的內容)來了解新聞和世界大事的時代,新聞閱讀(偏向「硬」的內容)本身似乎有點過時了。

但我們也很難忽略Kevin Systrom和Mike Krieger過去的功績──Instagram當年以10億美元成交,是當時最大的社群媒體收購案之一,重新塑造了世界與社群媒體互動的方式。如果Systrom和Krieger可以再複製Instagram的成功,那或許可以壓下Mastodon的火侯,成為真正「公共的數位城鎮廣場」。

資料來源:PlatformerThe VergeTechCrunch

責任編輯:錢玉紘

更多報導
「發出高中的你」Z世代IG最愛玩哪些?限動熱門問題、Reels、最夯標籤大公開
Meta過氣了?TikTok成唯一數位廣告成長平台,還把Meta裁員人才都吸過來
TikTok在美國岌岌可危!眾議院全面封鎖,真有可能全面禁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