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曾是晶片良率龍頭?楊光磊曝台積電2關鍵超車:如今7奈米以下剩3家

根據《彭博》報導,美國川普政府官員近期與台積電高層會談時,提議讓台積電取得英特爾美國半導體工廠的控股權。對此,前台積電研發處處長楊光磊在網路節目《斐姨所思》上指出,最早良率的領先者是Intel、不是台積電,當時創了一個名詞叫做「CopyExactly」。

楊光磊指出,半導體的先進技術跟成熟技術與時間點有關,1965年Intel的創辦人GordenMoore發表論文展示摩爾定律,那時候的線寬大概是好幾個微米,因為半導體是一個世界級的產業,由美國主導所有的定位,所以一直從2吋到現在停在12吋,而先進製程指的大多都是12吋。

楊光磊提到,他剛進台積電的時候負責0.18微米、180奈米和130奈米,在1998年的時候180奈米算是先進製程,現在180奈米經過27、28年變得非常成熟,現在在台積電的產能的比例大概在將近10%左右,事實上180奈米就夠了,尤其是我們手機裡面有很多,這種不是要高速運算的晶片,所以通常我們在談成熟製程,特色是成本很低、夠用就好。

楊光磊續指,最先進的製程成本很高,沒有三兩下無法上梁山,先進製程的確讓台積電增加壁壘,因為現在全世界可以做到7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只剩下3家公司,台積電、Intel跟三星,所以對台積電來講這是一個穩固的壁壘,等於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去把這個堡壘建立起來。

楊光磊接著提到,現在的運算量很大的AI需要先進製程,NVIDIA就是一個標準的例子,若沒有先進製程無法執行這麼快的運算,而很大的成本都在雲端上面做,目前先進製程要做在手機的AI晶片還有困難度,因為運算到很快的時候通常很耗能,甚至會像火爐一樣燒起來,所以現在做3D封裝碰到最大的技術瓶頸,大部分都是散熱的問題。

根據媒體報導,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第一座工廠生產4奈米晶片,良率令人滿意,而有研究機構宣稱2027年美國先進製程可以達到市佔率的21%,將會超越韓國變成世界第二。楊光磊認為,其實良率是一個還滿諷刺的事情,最早良率的領先者是Intel、不是台積電,當時創了一個名詞叫做「CopyExactly」,意即在研發的時候做的事情馬上放在量產的工廠裡面,Intel過去在良率上面的改良是非常的讓人稱羨。

楊光磊表示,台積電可以在美國做到良率不錯他一點都不驚訝,因為是同一個技術複製到美國,按照道理若技術夠穩定、夠好,達到某個良率的問題不太大,只是有沒有辦法像台灣最後在好良率的情況之下,是一個低成本的結構,而這牽扯到台積電在台灣做良率還蠻用人的,簡單來講人事越多越難複製,Intel早期雖然良率很棒,但都很高成本,因為CPU是整個PC裡面最貴的一個,而台積電成本較為低廉的原因,牽扯到一開始的定位就叫做製造公司,所以非常強調製造。通常的美國的IC公司是以產品為主,製造只是輔佐的功能,所以並沒有把製造能力變好,製造能力有可能比起10年前、20年前還要更弱。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