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三十而立系列報導】與台灣經濟發展命運相扣,持續培植外貿生力軍的園丁

編按: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辦、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執行的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簡稱ITI),多年來為台灣培育無數菁英,在台灣經濟成長茁壯的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年欣逢ITI成立三十周年,本系列報導特別邀請歷屆傑出校友,以及在ITI服務多年的工作人員,加上現在正在ITI研習的青年學子,一同現身說法,暢談自身的成長經驗,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默默耕耘的園丁

本系列採訪的最後一篇,要現身說法的,是長年於ITI服務的鄭光堯和楊春芳兩位教務組長。二十多年的ITI服務生涯,他們為台灣培養出無數經貿人才;而筆者想知道的是,在他們的眼裡,ITI 和學員們發生了哪些變化,又要如何迎接新時代的新挑戰?

已經在ITI服務了26年,自己也是ITI畢業學員的教務組長鄭光堯,以及也在ITI服務了26年的教務組長楊春芳,是這次筆者的採訪對象。他們的工作相當龐雜,包括教務和學生事務,甚至連學生的輔導工作也在他們肩上。

如果以一般學校的任務編組來看,等於身兼教務處、學務處和輔導室的工作於一身,從學生的食衣住行到課業,幾乎無所不包。

所以,由他們二位來談ITI組織和學員的過去、現在、未來,可說是最適當的人選。

ITI見證台灣政經發展變遷,組織與課程與時俱進

三十年來,台灣在世界貿易與經濟體系中的角色,歷經許多變化:從1980年代的各種加工出口製造業的繁榮,到1990年代資訊硬體產業的蓬勃發展,再到近年來的產業轉型與新南向政策,ITI一直都針對台灣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經濟的人才需求,不斷自我調整課程內容和辦學方向。

1980年代,台灣製造業快速成長,經濟起飛,每年的進出口貿易額都大幅增加,市場急需大量了解國際貿易實務操作與外國語言的人才;但原有教育體系培養出的人才,不論是量或質,都無法滿足市場迫切的需求。

而且,制式教育體系的訓練往往著重理論,比較缺少國際貿易所需的實務經驗。

有鍳於市場需才孔急,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的行政院核定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導,委託外貿協會成立「貿易人才培訓中心」,辦理貿易人才培訓工作。每年定期招募有志大專畢業學生,施以兩年的密集訓練,內容包括各種國際貿易實務,以及各國語言訓練。

這,就是ITI的前身。

隨著世界經貿局勢與台灣經濟發展重心多年來的推移轉型,貿易人才培訓中心不論在課程或編制上,也都順應市場需求而不斷更新調整。先是在1999年更名為「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國際企業經營班」(國企班),課程也因應市場需求進行調整;培訓目標亦由「培訓國際貿易人才」調整至「國際行銷與經營人才」。

而在課程方面,更是因應市場需求的轉變,進行多次的調整。早期的貿易人才培訓中心,國貿相關課程包括經濟、會計基礎課程,以及國際行銷、國際商法、國貿實務及企業管理單元;語言課程則先以英語為主,後增加德、西、 日、法、俄、韓、阿、葡等共九種外語。

而在近年,因應國際經貿局勢的改變,ITI除在基礎經貿、管理與行銷、市場與實戰、數位行銷及企畫書等必修單元外,更加入產業、國際商務、生活與藝術及東南亞語等單元講座課程,並加強學員自主學習,鼓勵學員籌組產業或市場社團。而外語方面,新增印尼語、泰語與越南語,目前共有十二種外語。

兩位教務組長也指出,過去ITI開課以課堂學習為主,主要的師資來自產官學界;近來的教學更注重實務經驗的學習與傳承,所以來自業界的師資已佔七成以上。

五千位經貿人才,人人都有九個工作機會

貿易人才培訓中心開辦多年以來,由於師資優秀、辦學認真,再加上報考的學生都是有志從事國際貿易工作的學子,所以辦學成績斐然,三十年來從ITI結業的學員超過五千人。

這些自ITI結業的學員,由於具備企業所需的國際貿易即戰力,因此在就業市場上非常搶手。兩位教務組長很驕傲地說,根據ITI自己的統計,平均每個學員都有九個工作機會可供選擇;七成以上的ITI畢業學員選擇的是行銷業務類的工作,也有部分學員從事採購、PM、公關、人資、財會或法務等各職類工作。

此外,由於ITI提供密集而紮實的外語訓練,也讓這些具備外語能力的畢業學員,足跡遍及全球,成為台灣放眼全世界的經貿尖兵。

兩位教務組長也指出,ITI畢業學員在進入職場後,升遷機會也更具優勢;平均三到五年就可升任中階主管,畢業十年以上校友,也有多名在國內外各大企業擔任高階主管:例如華碩、鴻海、廣達、微星、研華、明泰科技、宸鴻、宏達電、中央貿開、宏全國際、永光化學、奧美集團、台哥大或外商如台灣應材、DHL、路透社等。

新一代的學員更有活力,挑戰也更艱鉅

三十年來ITI的轉變,不只反應在課程的轉型與調整上;在他們眼中,近年來陸續進入ITI的學員,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對於這樣的轉變,兩位教務組長也是點滴在心。

談到學生的變化,鄭光堯笑著說,過去的學生比較保守,也比較聽老師的話,與老師的互動也以傳統的教學為主;這些年來,由於社會的多元開放,ITI招進來的學生,不但比過去更有自信與主見,想法也更加靈活。除了上課之外,學生自己也會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像是組團在國內外參訪學習等等。

楊春芳組長則回憶說,過去的ITI除了要求學員全體住校之外,還有門禁,到晚上十一點還會熄燈;那時他們的角色比較接近管理者。現在雖然還是要求學生住校,但在生活上的管理鬆綁了不少,也給學生更多自由與空間。

相對來說,兩位教務組長也指出,學生也需要有更強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他們的角色也從管理者轉變為支持者,整合各種資源,讓學員有更大的空間,盡情學習並且發揮潛能。

提到對學生的期許,兩位組長都表示,愈來愈多的ITI學員未來想要出國發展;他們非常鼓勵學生一本當初報考ITI的初衷,把眼光放遠,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遇到小瓶頸時也不用氣餒;五千多位ITI畢業的學長姐,以及自己班上的同學,這些寶貴的人脈資源,都是他們未來發展時的堅強後盾。

他們也期待一屆又一屆的ITI結業學員,就像他們的學長姐一樣,在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同樣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帶領台灣繼續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