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演說 馬英九:德法世仇能解 為何兩岸不能?

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30日率「大九學堂」青年訪問團至武漢大學交流。他舉德國和法國為例稱,不同文、不同種的兩個國家相互征戰百年,世仇都可以化解,為什麼兩岸做不到?他還當場邀請武漢大學的陸生今年暑假到台灣home stay,「讓兩岸的年輕人多接觸、多了解,增加一分友善、減少一分敵意」。

馬英九30日在武大校史館(老圖書館)表示,為何想做兩岸大學生交流,因他卸任之後在東吳大學教國際法教了五、六年,一半的學生是來自於大陸,他發現兩岸的學生在一起可以創造很多的火花,非常有意義。

馬英九話鋒一轉稱,「很可惜,一方面是因為疫情,一方面是政府換了主導人士,兩岸關係一落千丈,他實在感到非常難過,非常痛心」。他表示,兩岸青年學子交流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隨後,他講了1873年法國作家都德出版著名小說「最後一堂課」的故事。普法戰爭之後,法國兩省阿爾薩斯和洛林被迫割讓給普魯士,兩地被禁止講授法語。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老師對學生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

馬英九表示,德、法雙方征戰百年,可是到了二戰後,於1963年兩國簽訂條約,讓雙方學生深刻互動,甚至住到對方國家的家庭裡一段時間。「德法兩國既不同文、也不同種,可是在這種交流下,變成歐盟最主要的力量,這是我感到最動人的。」

馬英九表示,1993年他在歐洲旅行、打開報紙一看,德國準備放棄馬克、法國準備放棄法郎,紛紛改用歐元,「多麼困難的事情他們都做到了,為什麼兩岸做不到?而且他們做到之後,立刻就成為歐盟當中最主要的成員,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馬英九表示,這些經歷讓他感到其實兩岸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兩岸的年輕人多接觸,大家說對不對?多了解,我們就會增加一分友善、減少一分敵意,讓雙方逐漸的就融合在一起」。

馬英九表示,最具體的方法,就是他帶著台灣同學到武漢,和武大同學一起對許多問題交換意見,不管怎麼交換都可以,至少能讓大家更熟悉;也希望交換後,武大的同學可以到台灣,由馬英九基金會負責安排陸生的行程,讓交流成為長期持續的工作。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紐約州長市長沒出現…蔡英文僑宴 政要出席「未如預期」
華人媽媽誤信富婆 微信換匯被騙10萬…還遭威脅、水軍攻擊
美軍2架黑鷹直升機訓練時相撞墜毀 9成員全罹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