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義無價—寫在新編崑京大戲《虎符風雲》之前

曾永義院士(前排中)致力於兩岸戲曲交流。(本報資料照片)
曾永義院士(前排中)致力於兩岸戲曲交流。(本報資料照片)
2020年中研院院士曾永義(右)將著作《戲曲演進史》手稿捐贈給國家圖書館。(本報資料照片)
2020年中研院院士曾永義(右)將著作《戲曲演進史》手稿捐贈給國家圖書館。(本報資料照片)
曾永義曾獲第24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作詞人獎。(本報資料照片)
曾永義曾獲第24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作詞人獎。(本報資料照片)

本文為曾永義院士遺作,完成於2022年10月7日午後,係曾老師為明年新編崑京大戲所賦與之戲曲精神而寫,字裡行間盡現他心心念念於戲曲之傳承,並特別說明將於近期出版《酒党党魁經眼錄》,收錄他這位「酒党党魁」的往事情懷。 本刊特於今日推出,茲以紀念一代戲曲大師曾永義先生。

新冠疫情,舉世猖獗。我的身體情況,無法「戴口罩、過生活。」只好辟居斗室、與書桌、燈盞為伍。一兩年來,曠日多暇,反而能夠將《戲曲演進史》這部平生「大著」,整理就緒,交由三民書局出版。也將三十年來的「浮生小記」,以《一個陽春教授的生活》為題,交由國家出版社出版中。更整理數十年中所寫的「酒文章」,加上與我這位「酒党党魁」交往過的師長、親友、弟子們的「往事情懷」,所建構的《酒党党魁經眼錄》,也準備就緒,要交給聯經出版公司印行。

好像我燈前筆下的「要事」告一段落了。但生性卻「閒不得」,就油然興起編寫劇本的念頭。想起國光的臺柱唐文華,碰到我就提醒我為他再編齣劇;而出身北崑,被王安祈從美國聘請回來的溫宇航,在我心目中是臺灣崑曲界的象徵性名角,亦多次表述懇求之意。於是我商得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和團長張育華首肯;以及徵得唐、溫兩位同意,為他們「量身訂製」,編為崑京大戲《虎符風雲》。

我編劇的「劇齡」雖已二十幾年,但錯誤的想法一直沒改。那就是「戲曲研究」才是「正業」;編劇只在實踐或呈現我研究的心得和人生體悟的理念,「消遣遊戲」的成分多得多。

我編劇憑藉的題材,喜歡以民族故事和歷史故事敷衍。民族故事如牛女、孟姜、梁祝、白蛇、西施、昭君、楊妃……等,我大致都下過功夫,運用為關目情節,自然得心應手。歷史故事我也寫過蔡文姬、李香君,以及由王瓊玲劇情創構,由我選宮布調、填詞或作詞的《二子乘舟》,《雙面吳起》,《韓非、李斯、秦始皇》、《人間夫妻──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因為瓊玲在中正大學講授《左傳》、《史記》,又是位暢銷的散文、小說作家。有她替我「打前瞻」,我可以省去許多「探討」的時間。也因此,當我向她說起我要為唐文華、溫宇航編劇時,她建議以「虎符風雲」為題,搬演信陵君「卻秦救趙」的故事。我亦認為此中人物「情義無價」,其操守、行事有足以令今人省思者很多,即拍板決定。

我之所以好以民族、歷史故事為戲曲編撰劇本之題材,緣故有二:

其一,戲曲創作之動機和目的,古來一般是寓諷諭於滑稽、高臺教化、抒懷寄憤、譏刺時局、賞心樂事、至情寫愛等。晚清民國,亦有用作政治工具者,則為高明所不齒。我傳承此等看法,認為「故事」多半有憑有據,可以於可生發處渲染;也可以於罅漏縫隙處,或過脈補實、或見縫插針,只要於大筋大節,不違背事理史實即可遊刃有餘。也因此無須苦心經營、憑空杜撰,更無須意識亂流,製造離奇。

其二,我年登老耄矣,於戲曲之跨界、跨劇種,尚能得之前賢;而今人所時尚之跨文化、跨戲劇,則所知微薄,又焉敢勇於嘗試?蓋「跨文化戲曲」,顧名思義:應以戲曲為主體,再吸收異文化之戲劇為主體戲曲之羽翼,或融化而為滋養。但如何守住突顯戲曲主體本身之優美元素?和如何選擇異文化戲劇之可供為羽翼或融化之美質?均非容易的事。它必須有如良醫妙手之輸血,先能正確辨識各種血型及其質性,然後精準的輸入病人所需要的同質健康血液,如A型之輸A型、B型之輸B型,AB型之輸AB型;或判斷何種雖為異型血液而可完全被汲取渾然如一的血型予以輸入,如O型之可以兼輸A、B、AB三型;而如果誤以A型輸入B型、或AB型,或B型之輸AB型,則被輸血的病人,不止會加重病情,甚至生命難保。這個比喻在當今跨文化戲曲,尤其是跨文化戲劇所產生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其最大原因是實驗過程艱難,更何況「良醫妙手」尚屬鳳毛麟角。我深知既已趕不上時代,又短於才智,焉敢不自我藏拙,自認本分的為己之所能為。

而我之所能為者,是「扎根於傳統的創新」,雖然那是「老掉牙」的議題,但我仍以為那是使戲曲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門。我所說的「傳統」是戲曲根深柢固的美質,如其美學基礎在「歌舞樂」的融合無間;在其表演基本原理的「虛擬、象徵、程式」所形成的「寫意」境界;在劇種外在結構體製規律制約下,其文學藝術呈現在劇作家匠心獨運的內在結構「排場處理」之中。而所謂「排場」,是指戲曲角色在場上表演的一個段落,它是以關目情節的輕重為基礎、再調配適當的角色,安排相稱的曲套、穿戴運用合適的服飾道具,通過演員唱做念打而在「狹隘的空間」中展現出來。就關目情節的高低潮、以及對主題表現所關涉的程度而言,有大場、正場、短場、過場四種類型;就表現的戲劇氛圍之異同而言,有歡樂、遊覽、悲哀、幽怨、行動、訴懷六種情調,就表現的形式而言,有文場、武場、文武全場、同場、群戲之分野。後二者其實依附在前者之中。此外,中國語言有極豐富動聽之旋律,因之地方腔調之質性和個人之唱腔特質亦須講求。如果能守住這樣的傳統,就可以突破舞臺上時空的拘限,而自由流轉:王昭君一上一下之間,可以深宮過了十年;孫悟空一個跟斗,可以十萬八千里之遠。這種寫意的超妙藝術,是異文化戲劇寫實藝術所無法望其項背的,我們當然要堅守這樣的民族藝術文化特性。

然而「傳統美質」之外,也有不盡合「時宜」的元素,對此百年來的前輩時賢,已努力過許多「革新」:例如調適現代化劇場,運用燈光明暗區格同場人物的不同時空;配合音響效果營造排場的氛圍;從螢光字幕中省略自報家門的繁瑣;尤其精選題材關目,強化主題思想之深度;簡化說唱文學所遺留之糟粕,使節奏緊湊等,都已被「自然的」融入戲曲舞臺藝術之中,已可以稱之為戲曲藝術的「新傳統」,像這樣的「新傳統」,是可以生生不息的。它不止無傷「舊傳統」,反而可以使之更為豐富。也因此,像上文所舉的「跨文化戲曲」,只要取道正確,應當也有產生「新傳統」的一天。只是個人「時不我與」,不敢也無能與於嘗試,惟有樂觀後起之秀鍥而不捨的予以完成。

這次我所編撰的《虎符風雲》,主要根據《史記.信陵君列傳》,參考〈平原君虞卿列傳〉、〈范睢蔡澤列傳〉、和《戰國策》〈趙策〉、〈齊策〉的相關記載。為了解信陵君在歷代文士心目中的觀感,也從歷代名家詩文中攝其大略:荀子說他「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賈誼將信陵與齊孟嘗、楚春申、趙平原並列,而謂「此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司馬遷說「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出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曹植把田文、無忌並舉,謂「皆飛仁揚義,騰躍道藝,遊心無方,抗志雲際,陵轢諸侯,馳騁當世,揮袂則九野生風,慷慨則氣成虹霓。」其他詩人墨客,如左思、李白、劉基、王世貞、洪亮吉、梁啟超等等都贊頌他的行事為人,給予推崇;但是像唐堯客、王世貞、吳佩孚對於信陵之不得於魏王以致酒色亡身,則深致悲慨。更有如唐順之〈信陵君救趙論〉,則以春秋大義,責備信陵、平原、侯嬴、如姬心中但有婚姻之情與知遇之義,而無王無國;而魏王自身亦因「木朽蛀生」而孤獨無援。而我從這些原始資料中省思,認為以戰國末葉之環境,可以致眾多門下客,可以名聞諸侯,可以使諸侯不敢加兵於魏者十數年;而為他立傳的太史公,於傳中兩千五百餘字、直稱「公子」百四十七處,仰慕之意溢於言表,則信陵必有令人景仰者。我更從使他功成業就的侯嬴、朱亥、如姬三人看到,他們從信陵給予的「知遇」之恩,所感受到的情義,是那麼的寶貴到無價,在得知大功告成之日,都毫不猶疑的自殉於自己曾有過而自慚的陰謀;儘管那是為成全信陵事功所非得已的的手段。若此看來,當今並世既無信陵其人,亦未見侯嬴、朱亥、如姬身影;倒是那氣局狹隘、擅於鬥爭、操控君權、妒賢害能的魏安釐王無代無之。為此,在劇末〈尾聲〉,我寫下這首幕後合唱詞作為我編撰《虎符風雲》的旨趣:

古今如夢亦如詩,情義是非與說辭。

列國爭強難兩立,黎民受苦欲何之。

侯生朱亥如姬事,瀝膽輸誠各報施。

可嘆魏王行處有,信陵無奈卻同時。

信陵君是戰國後期的名人,他竊符救趙更是當時大事;口碑流傳,作為題材編為戲曲,自明清以迄近人,無論雜劇、傳奇、現代戲,自然都是熱門劇目。而其仁智之見與劇種文學藝術之不同,也自然會各具所長、品味繁多。我因為不是就「信陵君之文學藝術」作「主題學」研究,所以就昔賢時俊的這些鉅製宏編,反而可以不顧,以免其思維手法對我產生編撰時無形中不自覺的影響:如此我才能「為所欲為」。

我編撰劇本,以所呈現的主題為核心,然後布置情節落實。而此劇既要講究「情義無價」,那麼信陵與魏安釐王具兄弟之情、與如姬具愛情、與平原君具姻親之情,與侯嬴、朱亥具賓主之情,然而他們彼此之「情」,是否以「義」為意涵為依歸呢?還是因情況有殊而各取其道呢?而其「情義」最誠摯感人的又是誰屬呢?而我在〈序曲〉中何以有「可笑信陵數千客,功成端賴一侯嬴」之語,在〈尾聲〉中又何以有「可笑魏王行處有,信陵無奈卻同時。」難道我也有「以古鑑今」,或對人性劣根性無可如何的感嘆呢?我在首尾以詩詞起結之餘,編為上下場各四齣,它們是:〈兄弟情結〉、〈為愛緝兇〉、〈親迎侯生〉、〈邯鄲告急〉;〈信陵赴死〉、〈如姬竊符〉、〈殺鄙奪軍〉、〈三義身殉〉。其中以〈親迎侯生〉、〈三義身殉〉為大場;一寫信陵、侯嬴禮賢、知遇、效命之情義所由生;一寫信陵救趙、卻秦與如姬、朱亥、侯嬴於信陵功成之日同時各自身殉,以謝己過、以酬知己。以〈邯鄲告急〉過場,承接局勢之發展,亦以見信陵對平原與公主親情、姻情之重視。以〈信陵赴死〉、〈如姬竊符〉為短場,前者見信陵之重於然諾,後者以見如姬為報答情義而勇於履險。其〈兄弟情結〉、〈殺鄙奪軍〉用為關鍵之正場,一以見信陵遭骨肉兄王猜忌置閒之情義衝突,一以寫救趙成敗攸關不仁不義之非常手段。

八折情境各異,排場氛圍各極其適然,而高低潮亦起結過脈有其韻致,關目情節則緊湊明快。相信以國光蜚聲海內外的劇團並由其當家臺柱唐文華、溫宇航來主演,一定令人刮目相看。

曾永義院士告別追思禮拜,將於10/22(六)上午10:00在台北衛理堂(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113號)舉行,懇辭奠儀、花籃、輓聯。線上觀看,請由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平安堂youtube帳號進入現場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