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政治來、政治去,鴻海威州投資大縮水

還記得幾年前轟傳國際的鴻海赴美國威斯康新州的百億美元投資案嗎?本周最新協議出爐:投資縮減到不到7億美元,增加的就業機會也大幅減少,這個當初被認為「有違」經濟效益、政治考量凌駕其它的投資案,在川普下台後3個月就打回原形,正是「政治來、政治去」。

2017年高喊「美國優先」的川普上任,讓製造業回流美國是其重要政見與承諾,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成功的抓住這點、比美國廠商還快的響應川普「美國製造」口號,進白宮見川普、宣布在美大手筆投資,一度成為全球焦點。當時為鴻海決定在威州投資100億美元,興建面板廠等,為當地創造1.3萬個以當地藍領為主的就業機會,該案不僅創下美國史上外資投資金額之最,更被川普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據川普的說法,郭台銘私下甚至說投資可能加碼到300億美元。

雖然精明過人的郭董還是為此投資案談成非常優惠的條件,獲得價值近40億美元的州與地方賦稅獎勵,但外界對此投資案都覺得「難以理解」。一來當然是美國是高所得國家,在此生產毫無成本優勢,即使說要大量採用自動化生產,但鴻海承諾的1萬多個高薪工作根本不可能作到。

二來,面板生產幾乎集中在亞洲台、韓、中國等地,產業需要的上下游供應鏈全部在亞洲,在美國設廠毫無群聚效益,反而降低生產效益、增加生產成本。再者,那幾年中國狂熱投資面板廠,預估數年後增加近20個面板廠,供過於求已難避免,此時花大錢去美國設廠,除了政治考量外,看不太出來決策的邏輯與效益。

不僅業界對投資效益有不同看法,美國內部也有批評看法,認為州政府給予過多的租稅減免與補貼,反而讓威州蒙受最高6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個投資案也在州長選舉中成為爭議焦點。儘管外界持懷疑眼光,威州投資案還是在2018年6月在川普與州長見證下風光動工。

但缺乏經濟效益的陰影一直存在,2019年初就傳出鴻海高幹說出「鴻海正重新考慮在威州設面板廠的計畫」,「全球市場環境已產生巨大轉變」的話,雖然鴻海趕快出面滅火,強調投資繼續,事後傳出是因為郭台銘接到川普電話,留下投資案並承諾盡力協助,才讓威州投資案繼續。

只是在當初簽約時的州長易人,質疑與批判此投資的民主黨州長上台,威州投資案的政治支持力減少,更重要的是川普敗選下台,當初以投資案創造與維繫政治關係的情勢改變,很快就轉向「鳴金收兵」,在與州政府協商後宣布,投資從100億降為6.76億美元,聘雇人數從原本預定的 1.3 萬人減為 1454 人,州政府提供的減稅優惠也從 28.5 億下降到 8000 萬美元,整體而言,縮水幅度驚人,投資金額剩下原先吹法螺數字的7%不到,增加的就業是原先承諾的11%。

這個以政治考量啟動的大型投資計劃,最終也在以政治考量(政治利益歸零)情況下,「回歸正常」、大幅縮水。

其實,威州投資案的變化並非特例,類似這種從開始時的鉅額投資承諾,到後來的逐漸縮減甚至取消,過去已發生多次。從印度到印尼再到巴西,甚至在國內,鴻海都曾有過龐大投資的承諾未能落實的案例,原因則時常是官商間投資條件談不攏,具體講則幾乎都是官方無法湊足鴻海越來提高的優惠條件。

台灣過去也時常有「政治性投資」,即缺乏實際經濟效益、毫無專業評估、只為了滿足「政治考量」就進行的投資,如當年配合政府南向政策的投資、遠赴中南美洲的投資等,這種政治投資幾乎「難逃一死」,因為政客與生意人現實的程度往往不相上下:有些案例是因為政客下台,生意人不想再作無謂的投資而結束或縮減投資(如威州案),更多的則是商人搞政治投資,但卻被政客利用、用完即丟,最後難以為繼只能關門大吉。

不過,不論對經濟體或是個別企業,這種「政治投資」還是點較好。從這個觀點來看,川普下台讓威州這個政治投資案得以「超生」,對眾多的鴻海投資人而言,倒也是好事一件。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若沒1萬3千個工作機會,2850億美元的稅務減免就吹了!推動生產自動化的富士康,真能實現承諾嗎?
相關報導》 富士康在美設廠 居民控政府強徵土地圖利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