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解封政治學》貿然開放國門讓病毒入關 整個社會恐承受巨大風險

武漢肺炎,從2020年末開啟它在世人面前面紗,整整兩年奪走無數人命,破碎了無數家庭。這個病毒狡詐多變,讓世界蒙受比戰爭死亡更大的恐怖,迄今我們還在為它奮鬥。(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讀者投書-作者楊雅期,任職北市聯醫,現職醫護人員。本文不代表《信傳媒》立場)

我將變成你的內臟 徹夜燃燒於寂寞的海洋我再也聽不到的你的腳步聲裡 瘋狂敲擊你的痛苦這些將全都離我們而去 全都離我們而去!──密絲特拉兒《死亡14行詩》

陳時中17日接受《聯合新聞網》訪問時說:「為了不讓台灣經濟與其他開放邊境的國家相差太多,勢必開放邊境」,首波開放商務客入境,採「全面開放」;未來入境檢疫天數可能再縮短,「下半年起國門非開不可,以免經濟競爭能力差人一大截」,陳時中形容,這是「時勢所逼」。

艱難的時勢所趨

陳時中強調,台灣於疫情終結或後疫情時代,必須展現商業實力,把經濟基礎打得更好,為不影響台灣競爭力,必須開放邊境,重啟國門,走向世界,但過程勢必辛苦,且需謹慎小心,一步一步來,不採取一次性全面放寬方式,才能避免疫情失控。

事實上,在美國現在入境檢驗已經極為寬鬆,《寰宇新聞台》駐美主播「曾淯菁」就曾在FB曬出回美在芝加哥機場,沒有台灣大陣仗檢驗的輕鬆模式,羨煞不少台灣粉絲。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藉由疫苗與先前感染獲得免疫力,高達97%英國人已經產生抗體,《BBC》指出,症狀變更輕微、死亡人數大幅下降,絕對是好事。此外,12月、1月,英國民眾每日平均與他人接觸少於3次,公共行為可能也幫疫情降了溫。丹麥、日本都逐步朝向解封之路,因為再不解封,國民生計將會面臨不死於病,而是活活被餓死窘境。

綜觀各國之所以會朝向解封,最主要是Omicron重症者比其他病毒株,相對減少。甚至還有人將Omicron當成上帝賦於人類的禮物,是Covid-19的天然疫苗。因此在一定條件下,讓Omicron促成全民達成保護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有專家認為它不會導致重症化,可當作流感甚至普通感冒看待。

為什麼Omicron殺傷力小?根據對動物實驗研究,Omicron對於肺部損害相對較低。其實我們人體許多肺部細胞表面,都有一種稱為TMPRSS2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會在不經意間「助紂為虐」,幫助病毒進入細胞內部。然而,劍橋大學病毒學家古普塔(Ravindra Gupta)和團隊發現,TMPRSS2對Omicron卻不太幫忙,使其難進入肺部、造成大規模損害。不只古普塔的團隊,另一個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團隊,也得出相同結論。這也是Omicron比較不會造成重症的根本原因。

Omicron不是流感

Omicron變種雖然輕症較多,但南韓有染疫者以親身經歷表示感染Omicron,不但咳到喉嚨發腫,且就算已完全康復,嗅覺和味覺等後遺症也沒有恢復正常,直呼比罹患流感還痛苦2、3倍。

醫師黃軒8日也透過臉書發文表示,「輕微,結局不一定會輕微!」輕微不代表不會有人住院、重症,甚至死亡,Omicron變異株快速翻倍的傳播率,本身就是個危險因子,當Omicron變異株在短時間內翻倍傳播,即使住院率41%、重症18%、死亡率3%的數據,比Delta變異株住院69%、重症30%、死亡率29%,都要低很多,也可能造成一場大災難。

研究人員分析13名感染過新冠、或已接種疫苗的血液樣本,並與其他病毒混合。他們發現,Omicron確診者的血液能逃脫疫苗、還有其他病毒所誘發的抗體。不過,Omicron病毒也對Delta病毒產生抵抗力,中和抗體水平增至4.4倍,對Omicron本身重複感染的防護效果,也增加到14倍。其中有接種疫苗的人,又比沒接種疫苗的人,獲得更多的保護力。根據各地區初步統計,感染Omicron的患者不容易發展成重症,特別是已經打過疫苗的年經人。但這是不是適用於年長者呢,因為沒有詳細數據資料,目前仍無法判斷。

根據一項研究,病毒對人體的危害程度,在於病毒的切割和融合程度。病毒切割能力較強,融合能力較大,病毒的所引起症狀就會較為嚴重。相對的,病毒融合力較差、切割力較弱,導致致病性不高,多以無症狀或輕症為主,更易在人群中傳播擴散。即使它的致病性被減弱,也不意味著沒有出現症狀或嚴重的風險。因疫情擴散太快速,重症風險,也不可能為零的,故研究人員都建議繼續採取感染控制措施。

這些大部分仍是實驗室內的研究報告,我們仍然需要更多的醫療研究證實。所以疫苗仍然是防疫重頭戲,疫苗施打率不足,不但無法形成集體保護力,更可能因為Omicron快速擴散特性,造成社會更多成本付出。東京大學病毒學家佐藤慶(Kei Sato)研究人員發現,Omicron由於P681R突變的棘蛋白,會融合未感染的細胞膜,這感染細胞的關鍵步驟,幾乎比沒有P681R突變的棘蛋白快了三倍。

Omicron的潛在風險

最近一份針對1100萬名美國退伍官兵的研究發現,在一年前確診的退伍士兵身上,一共20種不同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都因為曾經確診病毒而上升,包括心臟病、心律不整、中風、暫時性腦缺血、心臟衰竭、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肺栓塞、深靜脈血栓等等。而且根據疾管署羅一鈞副組長報告,Omicron潛伏期可長達20天,那麼所謂隔離三天能如何杜絕或十天,就能達成防疫目的,真的可靠嗎?另外一個風險是Covid-19不斷產生變異,這些都和疫情無法有效控制感染人數有關,這些難道不應納入考慮。

眾所皆知,台灣因為國內防疫較國外嚴謹,將病毒隔阻在邊境長河之外,縱使有突破,都能確保主要工廠安然無虞。然這次Omicron就顯然沒這麼幸運,已有數家公司生產線,或貨運公司遭到病毒侵襲。

如果台灣意圖和國際一樣,那麼除非放任確診,否則工廠,餐飲業要怎麼因應?大家不戴口罩,確診就確診了,然後不管病毒如何擴散嗎?反正等不可收捨時,再來補破網,做全民大篩檢?然後呢?所有醫院病房再來全充專責病房?就算事情走到這種田地,也有國外可以當墊背,反正我是照國外思路來做的,而且我已經做得比較嚴?這就是執政的擔當或打算?

台灣這一年多來,社會能保有較平和狀態,端賴阻敵以外的防疫政策。國內可以寬鬆點,國外檢驗嚴謹些,這些料敵從寬政策。如果要將成功模式重新轉換一個不可知,失敗率更高防疫政策,那麼這種政策應該是以政治為導向的防疫方式,損失的是社會實體,而非坐在辦公室吹冷氣的人。要知道,只要一次防疫失控,台灣社會從個人到整體損失將無可估計。

吾人再一次呼籲,政策端策略,要有好的QC工程圖理念,而非用政治的異想天開。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鼻咽癌病患吞嚥障礙怎麼辦?復健科醫師:掌握「4要點」避免吸入性肺炎
食在台中》道地港仔美食 一起分享家鄉美味
胃食道逆流反覆發作...藥物治療效果又不佳時該怎麼辦?胃腸科醫師解惑

我嚴防新冠肺炎
再爆感染源不明 全台8傳播鏈待查
咳嗽喉嚨痛逛3家百貨 隔天就確診...足跡曝光
新加坡驗船師3劑疫苗仍「突破性感染」足跡公布
台灣將迎經濟防疫新模式 網怨「10天還太久」
桃園一家3口確診 匡列採檢392人 足跡曝光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