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的價值不僅是經貿利益,更有台灣迫切需要的「和平紅利」

文:李昀臻(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自主學習小組)

歷經八年談判,東協十國加中、日、韓、紐西蘭、澳洲等五國已於日前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涵蓋全球近三成的人口與貿易量。

由於RCEP所涵蓋的區域正好是台灣所處的地緣影響範圍重疊,台灣是否應該加入及其影響,成為國內輿論爭辯的焦點。然而,目前大多數的討論多是聚焦在經貿上的影響,而忽略了經濟以外的地緣戰略意涵。

不論從理論或實踐上來看,區域經濟整合除了經貿上的利得之外,就更長遠的影響來看,其更重要的價值是維持區域穩定安全的「和平紅利」。

在國際關係的研究中,學者們以啟蒙時代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永久和平論(Perpetual Peace)為根基,提出所謂的「康德三角」(The Kant Triangle)概念。根據這派學者的研究,雖然國際社會因缺乏中央權威呈現無政府狀態(Anarchy),但經濟互賴、民主政體及國際組織等要素構成康德三角的頂點,並藉由彼此互動而促進國際和平。

舉例而言,國內人民因跨國經貿受惠後,並瞭解衝突和貿易無法並存,因而傾向和平交流而非走向衝突對抗,進而產生經濟依賴,也因此有助民主政體及成立合作的國際組織。而國際組織則因推動國際交流,也會促進國家之間的互賴。若將其套用在RCEP來看,雖然它未必直接促進民主政體的發展,但確實有助經濟互賴及國際合作,構成國際和平的要件,這可能是當下台灣更迫切需求。

除了RCEP,歐盟的發展更可見區域經濟整合帶來的和平利多。

從中世紀以來,歐洲大小戰爭不斷。近代的一次世界大戰及二次世界大戰更是讓歐洲各國生靈塗炭、飽受摧殘,戰後世界權力政治中心也因此轉移到美國。但自歐洲人民開始走向經貿整合的途徑後,從只有德、義、法、荷、比、盧六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到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後正式成型的歐盟,如今已有27個成員國。

根據IMF統計,歐盟的GDP超過18兆美元,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但歐盟的最大貢獻其實不僅只有貿易整合,更重要地是在區域安全上的意義。歐盟的出現,讓歐洲大陸有了幾世紀以來首見的實質和平與穩定。

透過歐盟跟其下轄組織,各會員國願意在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規範下解決爭端及和平對話。這也是2012年歐洲聯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原因之一,以表彰歐盟讓歐洲從戰火中重生。雖然歐盟因為歐債危機及英國脫歐等議題面臨新一波的挑戰,但其衍生的和平紅利早也超越經貿利益。

換言之,台灣是否加入RCEP,不能只看到經濟考量的層次,必須以更宏觀的角度來評估。在目前兩岸關係的僵局下,積極參與經濟整合是台灣推進區域和平的另一種途徑。加強與東亞及新南向國家之間的貿易互賴,可以換取區域穩定。

大部分新南向國家皆在本次RCEP簽署行列,台灣不僅失去減少對中國貿易依賴的機會,更喪失一次與東南亞國家交流的契機。

再者,台灣若被排除在RCEP之外,不僅僅只有產品因關稅而競爭力下降等經貿邊緣化的問題,也是失去共享和平紅利的機會,在目前兩岸關係僵化的情況下,失去與更多週邊國家深化交流的機會,這或許才是台灣面臨的最大挑戰。

延伸閱讀
21世紀的榮景讓人們降低了戒心,未注意到全球化的反挫早已悄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