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台灣熱議妙禪師父,卻無視非法捕撈Seafood

【專文】台灣熱議妙禪師父,卻無視非法捕撈Seafood

這幾天國內新聞熱議妙禪師父,連總統府小編都用上「Seafood」(諧音:師父)梗,然而國際媒體關心的卻是非法捕撈Seafood議題。 非法捕撈活動(包括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簡稱IUU)每年從海洋中掠奪高達2,600萬公噸漁獲,總金額約230億美元,不僅嚴重損害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漁業資源銳減,也影響到守法漁民的權益與生計,該議題持續受到全球關注,積極尋求遏止之道。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即因台灣政府對打擊「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Illegal Unreported, Unregulated, IUU)漁業」不力而給予黃牌警告,迄今仍在觀察名單中,不過農委會信心滿滿可於年底前解除,國人不妨一起加入倒數。 而防止非法捕撈水產品進入市場銷贓,被認為是切斷非法捕魚經濟誘因的重要手段。為此,世界糧農組織(FAO)繼去年生效《港口國措施協定》(PSMA),它是史上第一個專門用於防止從事IUU活動的船舶進入港口、使用港口設施和讓漁獲物上岸的國際條約後,再度完成新漁獲登記制度(Voluntary Guidelines for Catch Documentation Schemes,CDS),將透過新的電子登錄系統,從「海洋到餐盤」(from sea to plate)全程追蹤於海洋或淡水海域所捕撈的漁獲,全力阻止非法捕撈漁獲物進入全球水產供應鏈。台灣雖非FAO會員國仍應主動積極配合。 根據調查研究顯示非法捕撈漁產品占美國總進口水產品總量的20-32%。為預防非法漁產品進入供應鏈中及水產詐欺,美國政府從2017年起開始實施水產品進口監控計劃(The Seafood Import Monitoring Program,SIMP),目的在對進口的某些水產品種類(包括鮑魚、石斑、海參、鯊魚、對蝦、鮪魚、藍蟹、鱈魚等等13類17種水產品)建立必要的報告及記錄留存機制(包括:捕撈生產資訊,漁獲物資訊,進口商登記資訊等等),以防止IUU及描述不符的水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未來將擴及所有進口水產品。為減少對手法進口商的影響也推出商業信任貿易者計畫(Commerce Trusted Trader program)。 同樣的,身為全球第三大水產進口國的日本(海產提供日本人40%的動物性蛋白質),只有3%進口由空運進入,75%透過貨櫃船,20%由冷藏船進入日本港口卸貨,日本政府宣稱由外國漁船進入日本港口卸貨的比率非常低。然而根據加拿大研究團隊調查卻指出,2015年日本進口水產品總數量為254萬公噸,總額為138億美元,其中屬非法、未報告水產品佔總進口量的24-36%,金額約16-34億美元,比率偏高,其中從中國大陸非法進口鰻魚,從俄羅斯進口的螃蟹、從泰國進口的墨魚、台灣進口的大目鮪等均占高比例。原因在於日本政府的漁業政策過時,應對措施遲緩,進口水產品可追溯體系制度不完備,國內生產量不足。該學術調查報告刊登於知名的國際海洋政策期刊(Marine Policy),引發日本媒體關注,日本政府對非法水產品進入日本市場必須採取更積極的預防措施。而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水產品數量為45.2萬公噸,總金額為14.5億美元,也有必要委請具專業的學者專家進行檢視,瞭解是否有屬於非法捕撈的水產品,儘早因應以免成為國際關注焦點,損及台灣的國際形象。 隨著科技之進步以及國際對非法捕魚活動的全力防堵,想從事海上非法漁業活動的困難度與風險也越來越高,我國政府官員、漁民及船公司都應該早日調整心態,去除僥倖心裡,做個守法的國際公民!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