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KM非萬靈丹 卻能讓台灣走出去

兩岸加入世貿組織(WTO)20年後,又同在今年9月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這是歷史的巧合,或是大國角力下,將台灣推上檯面?可以想見,這將是一條漫長之路,各方必有不同盤算,但台灣要抱定以最大利益為最終考量,才能實踐參與的意義。

1990年代初,國際也有一波抵制北京的作法,國際環境有利於台灣,政府也能針對不同國際組織提出彈性參與方案。例如1991年亞太經合會(APEC)漢城年會,台灣以「中華台北」之名,與大陸、香港同時成為會員。

又如在1990年,政府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簡稱TPKM)之名,向WTO前身關貿總協(GATT)提出入會申請,當時朝野對此名稱不無疑慮,認為有矮化主權之嫌,但是李登輝總統認為「參與」才是最高價值,TPKM雖不令人滿意,但合乎入會申請規定,GATT沒有拒絕的理由,也能凸顯我方在台澎金馬的治理事實。

台灣入WTO案,在美、歐於1992年成立工作小組審視後,至1999年5月,我方已完成與WTO諸會員的市場准入談判,進度超越大陸。但在WTO折衝下,我方多等待1年多,待大陸在2001年9月完成全部談判後,在當年11月的WTO部長級會議,安排兩岸入會的法律文件採認相差一天,大陸並早一步在當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成為其第143個成員,而台灣則在次(2002)年元旦成為WTO第144個會員。

回顧台灣加入WTO的過程,其間雖有許多曲折,但如李登輝所言,能夠參與成功才是最高價值。相隔12年,在民進黨主政下,向CPTPP提出的入會申請,依舊沿用「TPKM」之名,而不是「台灣」,或是任何民進黨自栩的創意正名,可以顯見TPKM雖不是萬靈丹,卻可以走得出去,綠營動輒高舉正名的訴求,只供大內宣之用,在國際間根本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