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公布2021十大全球衛生議題,靠自己守住疫情的台灣為何該爭取加入?

文: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林世嘉執行長、吳宜瑾主任、丁威名副研究員)、全球衛生研究中心

你知道嗎?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正在規劃建立全球等級的生物銀行(Bio Bank),並在今(2021)年的執行委員會中,開始討論細胞與基因療法的管理與應用。另外WHO也將今年訂為全球健康照護人力年(Year of health and care worker),用以感謝健康照護工作者在COVID-19期間的貢獻,並呼籲重視健康照護人力的權益。

面對各國的資金貢獻承諾不足,導致持續的財源短缺,WHO還加入募款的行列,成立WHO基金會,以企業管理理念為自己尋找新財源。除了對抗COVID-19之外,2021年還有什麼需要關注的全球衛生議題呢?本文將帶您一覽WHO的2021年「新年目標」,當中又有哪些,與台灣民眾的健康息息相關。

WHO 2021年「十大全球衛生議題」

正如同許多人會在新年為自己設下嶄新的願景一樣,WHO也於日前發表了「2021年十大全球衛生議題」,闡明了新的一年中,WHO的工作重點。而這些全球衛生趨勢,也與台灣民眾的健康安全息息相關。

1. 建立全球團結促進全球衛生安全

COVID-19是至今為止衝擊最大的全球衛生安全事件,WHO宣示將提高各國的防範能力,並擔起「保護最脆弱人群」的艱難任務,例如那些原已深陷人道危機地區的居民。在各國祭出貿易限制或是優先將資源留在國內時,原本提供給這些民眾的人道物資往往被優先取消,甚至當疫情侵襲這些地區時,連最基礎的衛生服務都無法繼續供應了。

另一方面,WHO表示正規劃建立生物銀行,希望建置一個「全球認可的病原體」和「臨床樣品」的共享系統,促進安全有效的疫苗及藥物的快速開發。

2. 加速取得COVID-19檢測、藥物與疫苗

2020年期間,WHO與聯合國、各國元首、國際夥伴等創立了ACT-加速器(Access to COVID-19 Tools Accelerator),設定了「檢測、藥物、疫苗、衛生體系」四個支柱的工作,其中台灣已加入的COVAX便是其中的疫苗支柱

WHO預計在2021年為各個支柱達成這些目標:

為中低收入國家的5億人口進行檢測

在全球提供2.45億次治療

分發20億劑疫苗

加強支持各國所需的衛生系統,包含口罩、個人防護裝備等物資提供

3. 促進人人健康(Health for all)

WHO力推達成全民健康覆蓋(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簡稱UHC,台灣的全民健保,就是全民健康覆蓋的一種形式)。而WHO認為這項工作的關鍵,就是強化初級衛生照護(Primary Health Care, PHC)。PHC是將最基礎與必要的衛生服務,建置在社區之中,並建立適當的轉診與分流系統,讓民眾可以取得最適當的照護。

未達成這樣的目標,WHO將在今年執行新的WHO初級衛生照護計畫,並透過去年發表的UHC綱要(Compendium),幫助各國盤點什麼是該國最迫切需要的基本衛生服務。

COVID-19期間,若沒有健康照護工作者在第一線的奮戰,疫情帶來的衝擊只會更加嚴重;然而,全球仍有許多國家缺乏適當的健康照護人力培訓計畫,或是沒有適當的權益保護政策。因此,WHO也將2021年設為「健康照護人力年」,期待各界更加關注健康照護人力對衛生體系的重要性。

4. 解決健康不平等

WHO於COVID-19期間,持續呼籲各國關注COVID-19中的健康不平等情況,並將2021年4月7日世界衛生日的主題,訂為「解決健康不平等」。

5. 引領全球科學與數據

WHO在2020年COVID-19疫情期間備受抨擊,但對於中低發展國家,來自於WHO的科學建議與技術協助,一直是重要的政策參考依據。WHO亦持續自詡為科學專業組織,並將持續匯聚全球頂尖專家,為各種衛生議題(從阿茲海默症到茲卡病)提供實證建議。

去年的時候,WHO成立了數位健康部門並通過數位健康策略,加強組織內部的資訊系統,也要加強各國的健康數據與資訊系統。數位健康已成為全球趨勢,不僅是先進國家衛生體系轉型的核心方案,更成為發展中國家強化衛生體系的關鍵技術。

6. 重振防治傳染性疾病的努力

疫情期間,許多國家衛生體系崩潰,使得既有的常規治療被迫中斷。而這些國家長期經營的小兒麻痺、HIV、結核病與瘧疾等疫苗工作也戛然而止,WHO表示將於2021年協助重啟這些被打斷的疫苗工作。

另外WHO於2020年通過決議,要在預防子宮頸癌議題上達成「90-70-90」目標,WHO將於2021年持續確保各國施政能滿足這些目標:

2030年前使15歲女童的HPV疫苗接種率超過90%

70%的35歲以下的女性接受過高品質的篩檢

90%確診子宮頸癌的病患獲得治療

WHO也將實施新的「被忽視的熱帶疾病」(例如漢生病、麥地那龍線蟲病蟠尾絲蟲症等等,主要發生在熱帶區域的發展中國家)十年計畫,為這些政府不重視,或是沒有能力重視的的疾病爭取更多的資金與技術發展。並讓深受這些熱帶疾病所苦而造成社會與經濟發展損失的國家,可以盡早找到抑制、對抗甚至根除這些疾病的解決之道。

7. 對抗抗藥性

COVID-19的流行,再次提醒世界「健康一體化」(One Health)的重要性,意即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及環境健康是息息相關。同樣受到嚴重影響的,便是大量使用於農業、畜牧養殖及治療人類疾病的抗微生物藥物(例如抗生素)。

近期研究發現,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病毒或是細菌具有產生抗藥性,使得既有的藥物無法治療患者。而WHO也發現全球研發新型抗生素的腳步與資金仍有待加強,因此抗藥性的問題持續是全球衛生安全的重要題目。

在2021年,WHO也將持續與世界農糧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合作,成立新的全球抗微生物抗藥性領袖小組,於2021年1月開首次會議,以加強全球抗藥性監測及協助各國制定國家型策略。

8. 預防與治療非傳染性疾病與心理健康

WHO將在今年推動並執行全新的全球糖尿病契約(Global Diabetes Compact),並發起幫助1億人戒菸運動。

而在COVID-19期間,無論是醫護人員、患者、家屬、隔離者或一般民眾,皆面臨極大的心理壓力。WHO不斷強調心理健康照護的重要,並將於今年擴大社區為基礎的心理健康照護,也包含針對那些在衝突地區及貧窮地區的人們。

9. 重建更好的世界

2020年的碳排放減少了7%,然而這樣的下降卻是以大量的社會與經濟損失作為交換;也揭示了如果世界各國不改變現有的經濟與生產模式,在疫情後的重建與復甦當中,環境問題將會報復性地惡化。

WHO發布「COVID-19重建宣言」(Manifesto for a Healthy Recovery from COVID-19),旨在解決氣候變遷及健康問題,包含空氣汙染、空汙帶來的健康影響等。此外,為了關注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小島型發展國家,WHO將於2021年6月舉行小島型發展國家健康論壇。

10. 團結行動

2020年的世界衛生大會與WHO記者會中,最常聽到的詞彙便是「團結」。WHO必須只有在各會員國的支持下才有辦法運作,會員國亦必須透過合作,以事半功倍地對抗疫情。

WHO近年也意識到,單靠會員國的會費作為財源,行動的成效仍然有限,加上疫情期間WHO的聲望載浮載沉,因此除了強調持續與會員國合作外,更指出將強化與擴展公民社會與私部門的參與。

WHO決定「自己的財源自己找」,將與新成立的WHO基金會(WHO Foundation)合作,以更有彈性的身分,洽尋個人捐款和企業贊助。

WHO亦體悟到「自己的人才自己培養」,將透過新的科學合作及WHO學院(WHO Academic),使WHO在組織管理及全球衛生治理上的能力更加強化。

台灣不參加WHO也守住疫情,參加有什麼好處嗎?

即便WHO在2020年飽受批評,且給予台灣不公平待遇,然其所勾勒的十大衛生重點,與台灣全民健康與安全密不可分。

例如WHO欲成立全球生物銀行,生物銀行已是各國發展精準醫療的必備趨勢。台灣已建立國家級的生物資料庫,若WHO建立了全球級的生物銀行,則應涵蓋台灣生物資料,使用WHO資料庫開發之產品,才能符合台灣人特性。

又如WHO與GAVI及CEPI成立的COVAX機制,台灣已以經濟體的名義加入該機制,使得台灣除了國產疫苗以及與國際藥廠預購之外,又有另一個疫苗管道來確保國人的疫苗供量。因此,更廣泛的參與各種WHO全球衛生機制,可讓台灣不再孤軍奮戰,而是借力使力,讓我們有更多資源的選擇。

再如子宮頸癌、糖尿病、非傳染性疾病、心理健康、抗微生物抗藥性等,都是全球共通的疾病負擔,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與風險也是全球共同承擔。台灣不參加WHO,也依然會遇到抗藥性問題,也會持續遇到這些全球衛生風險。

參與WHO專家小組,在提供/取得專業建議與即時資訊的同時,也能更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參與討論並關注WHO建議與行動,與國際交流經驗作法,將帶給台灣民眾更好的健康照護。

WHO強調擴展公私夥伴的同時,也創造利基讓台灣爭取更多元參與的空間,應確保台灣不被排除在「更好的世界」及「團結行動」的願景之外。台灣長年都是自立自強,若能參與WHO相關機制,將能取得更多技術、工具與資源選擇。參加WHO,並非只為了「Taiwan can help」,而也是為了「helping Taiwan」。

延伸閱讀
參訪奧斯威辛集中營:不知道歷史的人,歷史就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