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想成功抗疫,台灣不能忽略兩件事

讀者投書:相宇(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筆者過去在帝國理工全球疫情分析中心,研究群體免疫對傳染病防治的影響超過三年。針對此次台灣疫情的爆發,筆者認為3+11並非疫情的關鍵,造成疫情破口的真正關鍵是全球大流行超過一年,台灣面對境內感染的防疫能力竟然如此脆弱。

這段時間筆者看過許多容易誤導大家的資料,特別是Rt值的估計跟解讀。因此想要從專業的角度,向大家說明此數字與防疫措施的關係。從目前情形來看,兩項重要的因素影響目前防疫措施的效果:

1. 應持續監測篩檢與確診延遲:這兩種延遲,影響接觸者追蹤的效率,會使得目前Rt值增加。

2. 應針對沒有症狀的高風險族群定期PCR篩檢:包含安老院工作人員、醫護人員、餐廳員工和移工等,才能有效縮短確診延遲時間。

關於篩檢或確診延遲問題,疫情指揮中心最近開始不校正回歸,說是因為沒有篩檢塞車或系統上傳問題。但我們依然看到6月9日的案例發病日介於5月14到6月8號。

事實上,發病日到確診日不該拖超過十天,超過十天表示這些病人可能一直感染他人。能否清楚說明多少病人的確診是在發病後,這對判斷延遲的改善很重要。由於指揮中心並未公布案例發病日及確診日,筆者呼籲指揮中心將案例資料公開,學界專家也可幫忙評估Rt走勢。

另外我們看到病人數目減緩又降不下來,這原因通常是因為地區範圍較大,因此持續有新的感染群組產生。每一類型的群組,例如安老院、科技公司、娛樂場所、餐廳、市場、旅館等,都有不同的風險。

安老院或科技公司的特色是人與人接觸緊密。但另一方面,接觸者大多居住附近或容易追蹤到,因此這類型群組的爆發時間通常來得快也去得快,短時間可以控制感染人數。娛樂場所或市場的特色是接觸時間可能不長,可是一旦感染,並不容易追蹤到。

而目前防疫的困境,是控制了一個感染群組,又有另一個群組爆發,導致一直持續在追趕新的群組。但如果高風險群組,例如餐廳業者、傳統市場老闆、夜市經營者能定期篩檢,那將有效縮短確診延遲,還可找出潛在無症狀的感染者,及早避免新的感染群組產生。

這種以高風險族群為目標的篩檢策略,已於學術文章跟香港的第三和第四波防疫顯示可以有效降低Rt值。

去(2020)年3月13日香港大學高本恩(Benjamin Cowling)教授曾在紐約時報這樣評論台灣、新加坡和香港的成功防疫:「這些(防疫)成果很脆弱。台灣似乎特別脆弱,因為並沒有對人們進行足夠的測試。」

當時的時空背景是全球擴散的初期,到了現在卻也依然適用。我們看到疫情趨緩,但如果沒有定期篩檢,使用精確的PCR檢測,嚴格的社交距離一旦放鬆,一兩個群組爆發就會讓疫情再度升高。到底需要多少設備、哪些高風險族群需要定期篩檢,則有賴於透過數學模型的計算。

防疫政策的制定,需要疫情分析專家的參與,共同來評估在群體免疫尚未建立前,如何放鬆社交距離但又不至於讓疫情爆發到無法收拾。

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