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李嘉亮、邢正康】入山之前停看聽,培養正確的登山觀念

圖片來源:四塊玉文創提供
圖片來源:四塊玉文創提供

作者李嘉亮為台灣山野達人、邢正康為登山與戶外活動的攝影愛好者

了解登山的類別

不同的路線,行程安排也不盡相同。

遵守安全法則,才能降低意外發生的機率。

漫步在多數的郊山、國家公園的產業道路、步道,不能稱為登山,應該稱為健行。例如:到中海拔山區觀賞楓葉、瀑布,步行經過很漫長的林道、小徑,即山區旅遊的意思。除了這些登山活動以外,還有連續登上兩個山頂的登山方式稱為連登,以及連續登上好幾個山頂的縱走。

有些人想體驗在台灣難得的雪地登山,因而出現冰雪攀登的項目,即利用雪季期間登山的活動。台灣山地的岩石屬於脆弱易崩塌的水成岩,因此很少聽說以攀岩為主登頂的登山活動。在日本,溯溪稱為「澤登」,意思是說:「循水路(溯溪)登山頂」。台灣山地太過於陡峭,常有高瀑阻斷路徑,溪流侵蝕脆弱岩層變成峽谷,可能循水路攻頂的路線不多,因此台灣的溯溪,少有登頂的行為,多為沿溪走折返路線的純溯溪,或者逆流、順流行經一段溪流,連接其他路徑,成為登頂、健行、尋幽訪勝路線其中的一段,增加行程的豐富和趣味性。

雖然親近山的行程種類有郊山、中級山、高山、溯溪、健行、連登……,總結說來,大概只能區分為兩大類:

1.穿越行程

由甲地出發,抵達目的地乙,離開後走另一條路,到達丙地結束行程,這一類的行程能夠增加許多欣賞美景的機會,但是中途若有體能不能勝任,或者發生扭傷腳之類的意外,都會給隊友增添不少麻煩,即使勉強靠意志力硬撐,趁假期休閒充電的美意蕩然無存,脫隊落後增加發生更嚴重山難的機會。

2.折返行程

這可能是比較適合初學者的行程,甲地出發抵達目的地乙,再原路折返回到甲地後回家。途中若有走不動者,研判是否需要隊員陪伴,找目標明顯且安全處休息等待,停留者不可亂跑,更要慎思是否單獨下山先回。最好在等待地點等隊伍回頭,會合後一起踏上歸途。如果您自認為體力不好,或只是初學者,卻又想挑戰較困難的行程,最好挑選折返行程,或者盡量規劃折返行程,才能減少發生登山意外的可能!

替代路線

替代或轉進路線的規劃也很重要,可惜台灣許多大山,都太過於陡峭,只有一條路來回於起點和終點,很難規劃轉進路線。整個活動期間,天氣是否都能維持穩定,是出發前夕重要的考量因素,否則一有狀況,隊伍撤不回來,就很容易發生意外。若只有一條往返路線,必須在路線上找幾個容易獲救、安全的停留地點,在天氣突然轉變或隊員急病、受傷時堅守待援。這些都是容易做得到,且能增加登山活動安全的方法,如果能盡量遵守這些安全守則,則台灣登山意外事件必可有效降低。

正確的登山觀念

登山其實需要建立夥伴和團隊,資深的隊員帶領資淺的隊員,大家共同成長。登山活動一定要研擬登山計劃,參考哪些地圖,規劃哪些行進路線、轉進路線、緊急停留待援點、住宿紮營點、補充飲水點等等,以及粗估路程的遠近、行動的日期長短,甚至特殊的行程要把遲歸的天數列入考量。需要準備哪些公共器材、公糧,如何分擔這些公用物資,也有學問。

登山俗諺說:「可以走一樣遠(完成行程)、不可以揹一樣重(重量負擔能力不同)。」因為體能有天生的不平等,分配公用物資是領隊的重要職責。要留一份登山計劃,給熟悉登山隊伍活動情形的親朋好友,並且盡可能照計劃行動萬一發生山難,這份計劃絕對有助於搜救的進行。

登山糧食的包裝,往往是山上垃圾最主要的來源,與其寄望山友發揮公德心把垃圾帶下來,不如從根本減少垃圾被帶上山的機會。近年來生活水準提高,登山活動已經與以往大大的不同,以往登山似乎是一種外出旅遊的主要方式,現在的登山行為變成一種過程,是人們藉著登山親近大自然,然後從事各種生態、山岳攝影,標本採集、自然觀察,或者完全不趕行程,不在乎登不登頂,只要找個風景絕佳的處所,三五好友露營、觀賞風景、野餐品茗,漫步林間小徑,享受森林浴的芬多精,或者瀑布飛濺水花裡的陰離子,這些都只有透過登山,人們才有機會享受完全不同於人工環境的趣味。

內文節錄自《登山新手必備指南:為台灣登山量身打造的圖解入門百科》

作者:李嘉亮、邢正康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