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國文」改叫「中文閱讀與思辨」—僵化的加法思維

讀者投書: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報載台灣師範大學擬將大一必修的「國文」改成為「中文閱讀與思辨」、「中文寫作與表達」,倘若本學期的校務會議順利通過的話,最快會在109學年正式開始實行。

誠然,大一「國文」乃是多所大學的必修課,但是,也因為來自過往對於古文、古典、古籍等等的認知基模,這使得新生世代對於「國文」的學習,總是多了一種時空錯置的不切實際之憾,如此一來,應付的敷衍心態,多少也遺忘了「國文」背後所想要傳達諸如文字精煉、結構邏輯、閱讀寫作以及思辨表達等深邃內涵,無疑地,忘卻此一必修科目的學習真義及其日漸羸弱的語言能力,這才是檢視該起議題現象的掛慮所在,如此一來,如何因勢利導於思索且針砭新生世代所涵蓋『聽、想、讀、寫、說』的國學造詣或語文能力,那麼,所應該要有的因應對策,就不單單只是限縮在「國文」這一科目名稱更迭的技術範疇,而是直指更為深邃的議題思索。

遠地不說,如果「國文」背後的閱讀、理解、反思、批判等多元能力的培育,係為學習的真義所在,那麼,應該要有的策進作為,會是用以強化推動對於「國文」本身相關的變革措施,而非是逕自對於「國文」及其相關學習的標籤、烙印,如此一來,自當背離大學生之於形塑獨立思辨及其心靈結構的基本提問;連帶地,需要與時俱變的又豈止於將表相的「國文」改名為具現的「中文閱讀與思辨」、「中文寫作與表達」,以進行對於『高四國文』的無謂批判,而是互為主體的師生兩造抑或是社會多造,如何從所謂食古不化的「中文」以蛻變成為獨立思辨的「文化」,就此而言,是否要有共同的統一教材?是否要由國學背景老師來擔綱授課?是否只是限縮在語文本身的能力習得?以及相應於科技社會的變遷趨勢,又要如何從有形的「文字訓詁」到無形的「程式語言」,藉此增益新生世代更多的思辨能力,這一點恐有必要針對現行的中文學習教育,以進行解構、重構和新構的全盤考量。

就此而言,上述的教育行政變革措施,實有較為深層的命題思考,這其中包括:何以閱讀、思辨、寫作與表達等等國學能力的學習,只限於大一,而非是從大一連結到大四的貫通學習以及從不分科系的共同修習到不同系所的專業學習?有無從必、選修到進階學習及其所應該要有的把關機制?連帶地,要如何從狹義的「國文」以延伸到其它的語言、文字及其從語言以進一步擴及到包括價值、規範抑或符號在內的各種文化要素,藉此思索相迎社會變遷而來的『新文化』、『新語文』及其有待模塑之新的應變能力和獨立思辨。冀此,在這裡直指的就不只是語文教育本身的技術變革,而是要全面反思當前大學教育之於從通才到專才、從庶民到菁英、從一技之長到全人發展等等安身立命為何的相關提問,無疑地,擺置在當前的高教存亡之際,任何變革的判準,除了增權、培力的加法思考外,理當是要無回歸到為何而學之於自我效能提升的探索教育和學習元素,此一自我認識、了解的認知基模,一直都是持續弱化而有待補強。

總之,如何從科目名稱的變革,順勢以進行相關學習認知基模的必要性解構,以此觀之,從「國文」改成為「中文閱讀與思辨」、「中文寫作與表達」,背後僵化的加法思維,這才是議題的真義和爭議所在。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