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從祖孫的代間教育 回應照顧家庭政策

讀者投書: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每一年八月份的最後一個周日稱之為「國際祖父母節」,這也使得背後所糾結的社會變遷意涵,是有進一步考察的必要。

話說:在高齡社會和少子女化的發展趨向底下,不少家庭都是由爺爺、奶奶擔任主要照顧及教育者的角色扮演,而成為所謂的隔代家庭,以來自於新北市府的統計為例,隔代教養的比率約1%、三代家庭約為12%,也就是說,相當於每8個孩子就有1個是由爺奶照顧,這也使得呼應即將到來的國際祖父母節,新北市政府首創校訂課程與教師專業社群,希冀能夠透過代間教育的推動,以讓下一代更能了解和親近家裡的阿公阿嬤,從而拉近世代之間的人身距離。

基本上,樂觀其成該項的代間教育,亦即,從以『家、厝』記憶出發,透過學生向其祖父母的訪談紀錄,來共創瓷盤、木屐等傳統器皿,藉此了解不同世代的生命故事,以使祖孫之間更加親近,只是,在活動設計之表象行為的背後,衍生出來的相關議題,會是該項課程效能否持續的關鍵所在,這是因為:首先,即使是範定在多代或代間的隔代家庭教養一事上,相與連結的各項命題思考,也是需要有整全多層的論述,畢竟,這當中所糾結的是這些的隔代家庭究竟係屬於籍在人在的多代家庭或籍在人不在的親孫兩代;係屬於暫時性或永久性的祖親家庭組合;偏向短期或中長期的祖孫家庭運作;學齡前階段、國中小或高中職等不同年齡層的孫子輩;以及抑或有無性別、人數等等不同差異的祖孫組合。

連帶地,從基本溫飽的生理範疇到情感支持的心理範疇、友伴關係的社會範疇以迄於完整家庭運作的認知範疇,這也點明出來針對該起隔代教養比率高及其所要推動的代間教育,針砭之處除了導入相關的課程設計和專業師資外,理當更要嚴肅看待當前的家庭組成、結構、形式、內涵及其功能運作,是否已經出現質量俱變的發展趨勢,如此一來,當務之急的策進作為,實則是有必要進行包括隔代祖孫家庭在內之『家庭圖像』的廓清。

值得留意的是,隨其快速的社會變遷,所謂「共-親職」本身的概念內涵,是要有多重、深邃和變動的考察論述,這其中包括有雙親健在的父母效能訓練;父母不住在一起抑或是分居、離異且一起討論取得照顧默契的共親職觀念;以及多代之間或跨代之際而來的祖父母照顧知能,如此一來,祖父母或親緣家屬是否一定是逕自照顧子孫的最佳優先選項,而此一關乎到支持、補充、保護或替代定位的照顧型態,重點也不全然是在於親疏等第,而是要回歸到諸如成長發展權利、不可歧視、最佳利益及其尊重意見等等的關懷旨趣,如此一來,包括從親人的「家內化」到旁人的「家外化」以迄於從責無旁貸的「親屬照顧」到權利義務的「親屬安置」或「寄家照顧」,應該都是用以提供照顧呵護子孫的可能人選或權充場域。

總之,此一「國際祖父母節」固然是有其作為通過性儀式的象徵意義,但是,除了用以了解變遷社會的家庭樣態及其祖父母的角色責任外,如何正視到當前家庭運作的量能和能量,已經無法如同過往般可以一手托天,那麼,一套讓家庭得以穩健運作的照顧家庭政策和服務輸送體系,就有其嚴肅思辨的必要,而非盡是從高風險家庭到脆弱家庭之間稱謂改變的文字修飾。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