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從防火牆、保護傘到金鐘罩的抗疫思維

讀者投書: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針對部立桃園醫院所發生的院內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居家隔離的人數業已增加至3,262人,但是,也因為並非是部桃的所有人員都皆列入所謂的隔離名單,因此,防火牆的建置是否完備抑或是縫隙仍舊存在,如此一來,關於從「防火牆」、「保護傘」到「金鐘罩」的抗疫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基本上,因應於部桃疫情幾乎是天天都有新增的本土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也一改過去對於部桃防疫只是出現小隙縫的說法,畢竟,擺置在眼前的是包括醫護、病人和相關家屬,目前已累計15名的確診案例,至於,在隔離與規模部分,雖然會有悲觀的高推估、保留的中推估以及樂觀的低推估之不同的列管人數,但是,相較於去年(2020年)一整年下來台灣的秀異表現,這一波的疫情已然是擴及到社會、經濟、生活各個層面,換言之,這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專業問題,而是一項攸關到國家安全的發展性危機問題,如此一來,扣緊從防疫到減災的演變歷程,這當中所糾結『個體—制度—環境』的結構性意涵論述,是有進一步考察的必要,這是因為:

首先是關於從「防火牆」到「保護傘」抑或是「金鐘罩」的命題意旨:這方面指陳出來的乃是包括真正實際受到列管、高風險人口、標地人口及其一般人口等等不同對象族群的控管機制設計,對此,所謂真正實際受到列管的人口族群(serviced population),指的是像是確診患者、住院一般病患到一線的醫護人員。

至於,高風險人口族群(high-risk population)則是意指確診患者的家人或接觸者、病患的陪病或探病、醫院第二線清潔與行政同仁抑或是包括必須和醫院打交道的藥廠業代、物流人員等;連帶地,從特定的院內感染一舉有轉換為社區擴散之虞,那麼,疫調足跡的可能接觸者,便成為標地人口族群(target population),也就是說,從受到列管和高風險人口的「防火牆」,一舉延展到標地人口的「保護傘」以迄於所有民眾之於一般人口族群(general population)的「金鐘罩」,如此一來,除卻要有層層堆疊的防衛機制外,關乎到防火牆的『隙縫』、保護傘的『破口』以迄於金鐘罩的『穿孔』,這將會是「防疫管理」需要超前部署的應變課題。

其次是關於從「同溫層」到「團體盲思」抑或是「認知閉合」的命題意旨:這部分是可以從這一年以來的各項防疫措施,看出若干的端倪,像是『疫情政治』、『口罩政治』、『入境政治』、『紙券政治』、『消費政治』、『生命政治』、『特別預算政治』抑或是這一波的『封院政治』,固然是隱含某種的疫情政治經濟考量(the politics of COVID-19),但是,歸根究柢,還是欠缺一套動態、過程、持續、修正的抗疫機制建置,以至於對賭的經常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催眠式作為,更遑論疫情資訊本身所關涉之正確、完整、及時、充分與對稱的基本提問。

就此而言,在這裡的考察針砭斷然不在於工具範籌的技術性操作,而是要如何找出同舟共濟以抗疫的全民集氣,如此一來,小自中央流行疫情的指揮體系,要不是層級不夠高,便是有太多「同溫層」和「團體盲思」的人治思維,更不用說,值此另類國難的當下,朝野兩黨卻是藉由台北和平醫院的封院歷史糾葛,以找到各自的戰略制高點,而無視於不佳的社會觀感,或許,在這裡需要的乃是針對政黨政治之於科層體制的組織動力,以找出從中央到地方、從執政黨到在野黨、從國家機器到一般大眾以迄於區塊族群之間的換位思考,特別是如何去除自以為是的「認知閉合的需求」(The Need of Cognitive Closure)。

總之,COVID-19疫情已經是邁入更新和更為棘手的發展階段,倘若不變的還是目光如豆的僥倖思維,那麼,在無法避災、防災的預防前提底下,減災、止災或抗災的災變和災損,又豈止於該項的「生理病毒」,而是據以衍生出來諸如「心理病毒」、「經濟病毒」、「社會病毒」、「政治病毒」、「文化病毒」、「工作流失病毒」、「就業損失病毒」、「家庭解組病毒」以及「發展性危機病毒」的連動性影響。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