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歡迎物資捐贈,但也別讓愛心有所變調……

讀者投書: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根據一項非正式的統計指出:就公益團體所接獲的愛心捐贈物資當中,發現有2到3成的物資是不堪使用的,乃甚至於有穿過的貼身衣褲、破裂的玻璃杯或是破損的家電物品等,至於,過期的物件更是比比皆是,這使得受贈單位光是初步的篩選作業,就需要耗費許多的人力時間,更遑論處理這些無法再利用或回收物資所需要的額外支出,以此觀之,對於物資捐贈但別讓愛心變調一事的延伸性討論,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誠然,基於資源之開發、結合和有效運用的前提底下,包括金流、物流與人流的愛心捐贈市場,是有它需求創造供給以及供給衍生出來更多需求的發展趨向,如此一來,窺見於施與受的兩造或是多造之間,就不單單只是現金或物品的任務中心導向,而是要如何從該項禮物關係(gift relationship)的互動過程當中,以增生更為文明化的進步概念,畢竟,就其供需的對造型態裡,還是充斥很多理性的心靈投射,如此一來,上述的愛心變調一事,實乃是一項預期之中的發展性後果(intended consequences),也就是說,倘若規範層次的認知基模未能相應於態度行為,以進行同步的創造性轉化,那麼,各項迷亂或脫序的捐贈行徑,依舊還是日常生活世界裡一項常規的既成行為,這是因為:

首先,慈善捐贈之所以會蛻變成為兼具集體意義的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這當中的社會力(social force)及其操弄運作,會是議題現象的爭議所在,就此而言,舉凡捐贈的動機誘因、捐贈的內容物、捐贈的義務責任以及捐贈行為的禮物關係內涵,在在都有它通盤檢視的必要,畢竟,之於綁架案主而來的感動行銷手法,早已讓國人忽略了捐贈舉措本身所可能會涉及到諸如正當程序、實質正義、社會效用、成本效益、資源排擠及其馬太效應等等的衝擊影響,遠地不說,由於欠缺互為主體的換位思考,以至於經常會直接跳過前置的溝通動作,逕自各種的直覺贈與,如此一來,因為沒有需求評估的機制設計,再加上不忍得罪受贈者的文化主義,終究是讓對的事情會因為不對的手段方法,而產生不樂於見到的捐贈結局。

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就不單單只聚焦在愛心變調的事實析辨,而是要進一步扣緊歸因事由與結構受害,以思索可能的解套對策;連帶地,回應於慈善捐贈的生態環境,包括有從即期物資到過期物品;從全新用品到用過物件;從現金到物資;從食物到實物;從出錢到捐工;從物流到金流;從弱勢對象到一般對造;從機構獨享到轉贈共好;從保存期限的殘補消耗到立馬分散的制度再分配;從隨興的即時作為到常態的定期贈與;從儀式性善行到零散性行善;從施受的互惠性到單方面的非對稱性;以迄於從有知名度到中小規模的公益團體等,這多少點明出來所謂早熟但不一定成熟的捐贈心靈結構,這才是單純的捐贈行為,會從議題惡化成為難題與問題的癥結所在。

總之,任何愛心贈與的用意乃是在於供需兩造和社會多造的同步成長,就此而言,『愛心』是否就如同物品般的要有賞味期或使用期限,還是捐贈者如你、我,理應是要在愛心贈與的慈善行為當中,多少理性評估的較佳選擇?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