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糾結於手語翻譯員佩戴口罩與否的社會性迷思

讀者投書: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在不尋常的疫情擴散爆發之際,卻有一則足堪玩味的軟性疫控議題,甚或是糾結出來更多的社會性迷思。

話說:不少的網友針對在各個記者會進行時,質疑為何單單手語翻譯員可以不用佩戴口罩,對此,身障民團發表聲明解釋,表情乃是手語的重要表達方式,還請民眾多加體諒、理解,同時,也呼籲中央,為了確保手譯員健康,應該要將這些手語翻譯員列為疫苗施打的優先對象,顯然,關於口罩的配戴與否,背後卻是隱含不同層次的概念內涵,這其中包括作為某種視覺語言的「手語」,是需要搭配諸如語氣或聲調起伏等口語表情,藉此讓聾人可以獲取完整的訊息,如此一來,從特定的記者會場所到無所不在的生活場域裡,顯現出來的乃是聽損聾人之於各項社會性參與的困難所在,這一點將會是看待手語翻譯何以在記者會不用佩戴口罩的自為反思;連帶而來的結構性限制、社會性迷思及其應該要有的積極性差別待遇,更是一項需要被嚴肅看待的變革工程。

事實上,資料顯示出來聽覺損傷的聾人數量,是僅次於肢體傷殘的第二大族群,然而,無論是從基本權益的保障抑或是相關福利的增進,聽損族群的權益或福利,絕對是屬於被嚴重漠視和忽略的極端弱勢人口,這一切只因為單純從外表或外觀來看,無異於一般您、我的聾人,已然是讓聽損者陷入從社會到己身的道德枷鎖和制度阻礙,更遑論於從聽覺的「損傷」(impairment)到不可逆的「失能」(disability)抑或是層層推疊的「障礙」(handicap),此一『障礙政治』的身障資源配置,才是聾人何以身處於社會不公的癥結所在,像是從不同身障族群的對象之間到同屬於聽損人口的方案項目之內,點明如何擺脫直覺感官的人性想像,並針對不同障別、等級、年齡、家庭組成、社經水準、社會支持抑或是老化狀況,使其有從綜融到特別、從整體到個別的處遇計畫和協力網絡。

最後,單就對於手語翻譯員何以不用佩戴口罩的多所質疑,這何嘗不是突顯從手語翻譯到看讀唇語之間,在其所包括態度、技巧與知能的聽損認知素養,我們這個社會竟然是如此的淺薄,如此一來,如何與聾人的溝通互動,點明出來的是與聽損者的社會性接觸、相處,這部分的觀念充權及其機會教育,才是一項口罩佩戴與否的積極性作為,就此而言,在這裡的針砭意涵直指的更是一般社會大眾,如何得以貼近聽損聾人真實的生活圖像,藉此找出相容或相融的共處之道。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