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關於長期照顧人流及其志願服務時間銀行的存提機制設計

讀者投書: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隨著高齡社會以至於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這使得『照顧議題』成為一項具有集體意義的客觀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連帶而來的是關乎到人力的流用抑或是志願服務而來的時間銀行(Timebank)建置化課題,亦有它回應『鏈接自願服務、回報您我未來』的深究之處。

誠然,任何的志願服務行為,固然是有其起心動念的共好善意(『共善』),但是,如何使其得以可長可久、可深可廣的賡續運作下來,那麼,相關聯的誘因結構設計,就有它整體擘劃的必要,這其中特別是採借現有區塊鏈的共享系統,從而有其更為完備的時間銀行機制,對此,所謂時間銀行存提機制的相關命題思考,會是一項公民社會的變革工程,而需要加以正視、討論,這是因為:

首先,關於時間銀行存提機制的概念發想,理當是要有雙重的論述進路,這其中屬於服務時數的儲存機制部分,包括完成服務之後所儲存時數及權證的「善存機制」、完成服務後回饋給服務人員權證或數位報酬的「善恩機制」以及捐贈者贊助金兌儲之數位權證的「善扶機制」;其次,關乎到服務時數的提領機制部分,則是包括由提供服務者自行提領本身所儲存之時數及權證的「善支機制」、由提供服務者轉贈本身所儲存之時數及權證給其他需要者的「善助機制」以及由提供服務者或消費處所善待服務者以使用數位權證消費或服務之加值認定的「善待機制」。(資料來源:區塊鏈技術服務產學聯盟團隊研究,2019)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攸關到善時循環裡諸如善存、善恩、善扶、善支、善助以及善待等等時間銀行的提存機制設計,固然可以藉由區塊鏈的共享系統,藉此達成相關運作效能的績效管理目標,但是,存提之間的共善機制設計,還是有進一步簡化的必要;再則,時間銀行照護服務裡的價值認定或換算基準,也是有需要克服的布建工程,特別是志願服務的履踐付出,更是要搭配認知基模與誘因設計的多重路進;連帶地,所謂志願服務時間銀行的全面性建置,亦有它需要進一步廓清之處,這其中包括:從價值到價格的勞力與勞心認定;從志願服務的外顯行為到內隱認知的串聯思考;從行為人到關係人的利益一干人等;從收方、支方到管理方的多造之間;從代幣管理、代幣核發到代幣使用的相關建置;從移轉、交換、折抵、消費到捐贈;從服務項目到非服務項目的提領;從完成服務後所得的服務時數到由法幣換得權證後所得的服務權證;從單一法幣到新樣態的存褶結構;從紙本到數位的存摺型態;從庶務服務到專業服務的提領項目;從收入、支出、餘額的數位時間銀行存褶;以及從會員管理、權益保障、教育訓練、服務爭議、系統建置等相關配套措施,以此觀之,糾結於時間銀行的建置工程,背後是有其涵蓋規範層次和工具範疇的併同思考。

總之,從過往出錢出力的志工奉獻到共善服務的時間銀行,是要有兼具價值理性以及工具理性的關照面向,就此而言,科技智能所能夠解決的當只是外顯志願服務的行為導向,至於,背後要被奠基認知基模及其心靈結構的重新塑造,是有導入社會人文思維的必要性,而此一包括解構、重構和新構的志願服務變革工程,也會是長照人力志工化、賡續化以及優質化,能否可行的關鍵所在。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