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黃重豪、張家維】多少田才能養活稻農一家?40塊足球場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台灣違法農舍氾濫早已不是新鮮事,但這老舊爭議卻意外「捧紅」一位暫代職位的地方首長。

宜蘭代理縣長陳金德近日砲打農委會限制農舍的座落方位,是大大的違法違憲之舉。流彈還殃及台北市長,「如果台北市違章敲百分之一,我們就敲給你看,你去找柯P。」免不了,又酸了一下台北人的田園情懷,「誰有權利說你不要蓋農舍、你最好種田,讓我們台北人來看喔,看你宜蘭維持田園風光。那農村就破產了。」

農地能否當作股票市場買低賣高、養地獲利?回顧2000年起,中央政府放寬不具農民資格者也能購買農地、開放興建農舍與農業設施,再加上雪山隧道通車,一時之間,低迷許久的鄉村房地產終於興旺活絡起來,生活近乎無以為繼的農民靠著賣地翻身致富,奢華別墅與歐式民宿接連從平疇綠野冒出頭,本來只能看天吃飯的農村好似多了一條出路。

相對於急於擺脫務農的種田人,有些「都市俗」倒是積極搶進這個眼看就要日落西山的產業。包括退休的高階主管、棄業的工程師、倦勤的上班族、浪漫的文藝青年,以及其他厭倦喧囂的城市浪人等等,紛紛沿著高速公路來此躬耕蘭陽,過起「半農半X」的生活。

最著名的例子當屬員山鄉深溝村,自從高學歷的日本法學碩士賴青松舉家遷到這裡組織「穀東俱樂部」高調務農,不僅各家媒體爭相採訪、《看見台灣》紀錄片飛來取景,年輕人亦如過江之鯽湧至從事一級農耕、二級加工、三級休閒產業,種田、加工、開書店、開餐廳、賣冰淇淋、開廣播電台等應有盡有。深溝村頓時成為一個實踐夢想的樂土,而不是只有彩繪或裝置藝術的展間而已。

一紙法律規章與一條國道五號,徹底改變了宜蘭。後續質變的結果,一個願捨、一個願得,何來不妥?

可是,要是日子一久,務農新鮮感淡了、時尚退流行了、腰痠背痛了、體驗完就走了,剩下有意繼續往「專業農」前進,也就是把種田當作養家活口、職業生涯的人,會遇到什麼狀況?

追上平均薪資水準,長路漫漫

在討論之前,我們先回過頭看看農「產業」的本質。以台灣最普遍的水稻為例,其實現在種稻老早不像以前小學課本說的,什麼「農夫彎腰是為了向土地敬禮」、「彎腰耕耘是農夫面對天地的謙卑」云云。現在農人都打趣說,只要打三通電話就能完成一輪稻作:第一通叫人整地、第二通叫人插秧,第三通叫人收割,割完之後順道載去公糧穀倉換錢。

這個到處幫人代勞的人俗稱「代耕隊」,早在40年前就開始運用插秧機、收割機、烘穀機等機械耕作,還可以從頭到尾把農事裡的育苗、打田、插秧、灌溉、噴藥、施肥、除草、收割、烘乾、碾米、運輸等流程全部包下來。

另一個輕鬆愉快的原因是政府的公糧稻穀收購制度,只要農民種出來的稻穀有符合基本規格,農糧署通通會保價收購,不必煩惱後續銷售問題,所以盡管衝高產量準沒錯。

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農人急著擺脫務農?這就要來算算種稻的成本效益了。先說明一下農地常用的面積單位是「甲」,差不多相當於「公頃」,1公頃=1萬平方公尺=3025坪,也就是約略大於一個標準足球場(7140平方公尺)。

以我所認識的苗栗張姓夫婦去年第二期的稻作為例,一公頃的秧苗費用及插秧工錢約2萬元,打田要1.5萬,肥料加農藥要2萬,割稻及運輸要1.5萬,這樣收成之後大約可賣10到12萬。所以,一公頃一期稻作的淨利約莫是3到5萬元,兩期就是6到10萬。

不過一年兩次收成量未必一致,有時遇上颱風、病害勢必歉收,而宜蘭因為二期時節雨紛紛,通常只會種一期,這下子又比西部農民少了一倍收入。

比對一下主計總處最近一次公布的「受僱員工動向調查」,工商業受僱員工平均年薪為58萬5000元(含績效、年終獎金等額外薪資),如果一位西部稻農要達到這個年收入,就要耕種6到10公頃。

再比對最近一次「家庭收支調查」,每戶平均年收入119萬元,如果西部一家子稻農要賺到這個收入水準,就要耕種12到20公頃,至於宜蘭稻農就需要超過40塊足球場那麼大的耕地了。

昂貴與破碎的農地,阻礙專業農

實際上,根據農委會「農業統計要覽」公布的總耕地面積及農戶數量,平均每戶農民的耕地是──1公頃!而耕作面積1公頃以下的農民,佔了82%。至於10公頃以上的,只有微乎其微的0.24%。

「多虧」台灣加入WTO後政府要求迅速減產,現今農民只要有一期種植綠肥作物,等時間一到通通打入田裡作肥料,這樣每一分地(1/10公頃)可領取政府補貼的4500元。說起來,有時休耕比躬耕賺得還多。

但這畢竟杯水車薪,絕大多數農民依舊不可能純靠務農存活下來,還必須另外打工維持家計。所以「家庭收支調查」也顯示,農戶平均年所得裡僅有22%源自務農,高達78%來自其他收入。我知道的老農連去刻墓碑的都有,而上面舉例的張姓夫婦擁有自己的割稻機和耕耘機,平常還能靠幫人代耕賺取生活所需。至於年輕農民呢?

一台農機動輒百萬起跳,有志長期耕作的返鄉青農除非牙一咬貸款下去,否則根本不可能買下手,想養家活口,唯一的方法就是擴大耕作面積。可是失控的農舍不只讓農村景觀變醜而已,還會不斷瓜分良田農地,並且一再墊高地價地租,最後青農放棄耕種可能不是不堪勞務負荷,而是敗給昂貴與破碎的農地。

這種窘況,對「半農半X」的人可能沒有太大影響,因為他們只要一分地就可以實驗夢想、療育身心、怡情養性。可是專業農如果連基本的生產工具都匱乏,也難以滿足最低標準的生活品質與家庭功能,那這一行根本不足以稱為「產業」。

宜蘭,到底要當一個炒作房地的大市場、浪漫洋溢的烏托邦,還是產業健全的好穀倉,每個人都有不同盤算。下一期我們就來看看,被陳金德視為農民翻身關鍵的農舍制度是怎麼來的?這演變過程又會對往專業邁進的青農帶來什麼切身體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