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再也不寫小說了(下)

中國時報【陳又津】 「做編輯是不是很有成就感?」H君問。 我說當然,每個月都有書出版,版權頁也有自己的名字,比自己寫書有效率多了。畢竟作者最多一年寫一本,加版稅收入也不到22K。不過H君也不必羨慕出版社編輯,你我現在的狀態,不等於是一個月要寫出一篇短篇小說嗎?篇幅要考慮,結構要考慮,觀點要考慮,差別只是事實要查證。 上班第一天,教師節兼颱風假,辦公室空蕩蕩,無人招呼寒暄,我以為今天例外,結果日日如此,我倒是感覺輕鬆,只是必須看對面的同事,偶爾起身,確保廁所茶水間路徑──我的上班生活就這樣無聲無息開始了。後面那組連電腦都沒有,頂多放幾罐水和寶特瓶,幾週後,很少來公司的鄰桌男子說,我看見這外套放著,就知道有人來了。同事之間也像偵探,隨時隨地都在破案。 聽攝影說起採訪攻防特別有趣,畢竟我沒看過同事出任務,據說有人霸氣,有人外柔內剛──我還不知道自己是哪種類型,但必須練就火眼金睛,辨別故事與細節,以求自保。真實或虛構,在這裡成為一種實實在在不然完蛋的專業。以前讀戲劇系,要寫角色自傳,現在做訪談,我像回到大學時期,有人跟我討論,什麼該寫什麼不該寫,如何切中核心與修剪主幹。修回來的稿子,有時覺得「你厲害」,但主管根本不需要我的稱讚。先不管書本的傳播效率有多廣,最近為社區大學的散文課備課時,我發現數位筆記本裡面,幾年累積下來的數千筆資料都是新聞──完全沒有散文或小說,這些東西都放在書櫃,一時要出手,竟然拿不出來。 所以說做記者或評論者的成就感,一定不會輸給編輯和作者。你說我們的書加起來有可能賣出一萬本嗎?免費的點擊率隨便就能破萬。但說數位內容要收錢?對不起,大家寧願去買貼圖。 「記者都在寫小說」,這論點不稀奇了,但我確實開始擔心,媽媽有一天告訴我,其實她不是印尼華僑,是偷渡的,是海盜,或是別的。我比別人更期待自己的身分翻轉,這樣就不愁沒題目了,〈○○○論○○○〉這種題目很大器,但我明顯還沒到達寫這題目的等級。最近,宣稱自己是花蓮人的外配,不想被當做外配,所以退而求其次,想成為新二代,像《下女的誘惑》一樣變成大小姐,從韓國人變成日本人,其實這個願望不是很貪心,不然,我們就放寬新二代的定義好了──「準新二代」!聽起來超厲害的! 「當做小說看就好」的留言倒是提醒我,我老早就把所有文字和敘述當做小說來看,但在細節和可信度的修羅道上,在下只是略懂略懂。哎呀,您讀的小說肯定比我多了,要不要來討論何謂小說?因為這種專業,這年頭應該有變成常識的必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