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坑道

中國時報【☉謝昭華】 這些坑道正是整個二戰後冷戰時期具體而微的象徵,是這幾座星羅棋布碧綠島嶼的血脈,輸送著人們的尊嚴與激情,但居住在島嶼的居民卻對它一無所知。 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活侷限在秋桂樓街上與學校之間的狹小空間。近在咫尺的海岸港口有衛哨駐守,村旁的山區佈滿掛著雷區警示的鐵絲網。整日嬉遊的友伴想要沿著岩壁而下,在無崗哨的澳口戲水,也會被碉堡裡居高臨下監視海域的哨兵開槍驅離。偶爾,村公所會廣播晚間某據點有勞軍電影可觀賞,請大家晚餐後自行準備小板凳赴約,那總是我兒時最快樂的時光。晚餐不及扒上兩口飯,就央求父母親帶隊前行。由於每逢單日對岸炮擊,島嶼公路兩旁以及街巷皆不設路燈,我們必須先準備好手電筒以便在僅有月色的回程時照明之用。 放電影處所在最外側靠近坑道口,小朋友經由炮陣地魚貫入內,推擠笑鬧,像一群活蹦亂跳自投羅網的石斑魚,要等到電影開演才漸安靜。那時勞軍電影大多為戰爭類型的影片,宣揚愛國情操,往往看得令人氣血沸騰,血脈賁張。看完電影,村人三三兩兩散步回家,沿途聊著電影情節,同時聽著營區裡晚點名的答數聲,嘹亮的軍歌正穿過月色迴盪在星空之中。 軍營平日不對外開放,不只衛哨戒備森嚴,有時還有掛著軍階的狼狗梭巡,令人生畏。一些炮陣地則可見巨型漆著深綠色的炮管指向天空,像一個沉重無聲的驚嘆號。這幾座亞洲大陸沿海丘陵起伏的美麗島嶼幾乎已被人類挖鑿一空,像一座座巨大的蟻丘,內部交錯縱橫,彷彿繁複而愚蠢的思緒。而坑道內部則蜿蜒潮溼,一如這座島上四處攀爬的菟絲藤蔓,朝向無盡的黑暗伸展而去。這些花崗岩丘陵中無以數計的坑道,與周遭靜謐的海岸以及湛藍如鏡的海水成了強烈的對比,只有當夕陽緩緩落至海平面時,坑道口才篩進些許溫暖的陽光,減輕終年徘徊不去的陰鬱霉溼氣息。 坑道開鑿案在1970年達到高峰,是年防衛司令部在南北竿推動北海案,各開鑿一巨型戰備坑道,計劃供百艘登陸小艇進駐,以期在烽火連天之際,可以藏兵九天之下,寓守於攻。由於此時期開挖機具簡陋,花崗岩壁又堅固異常,常需用雷管炸藥施工,故工程艱鉅,傷亡者眾。歷經陸軍步兵二十六師與八十四師日夜趕工全力以赴,經兩年餘始盡其功,所開鑿之坑道星羅棋布,鬼斧神工。南竿北海坑道位處鐵板海岸線,為一深入山腹,貫穿岩壁,成井字交錯之水道。水道高18公尺、寬10公尺、長640公尺,漲潮時水位達8公尺,退潮時達4公尺,步道全長640公尺。沿其間緩步前行,水影錯約,奇詭瑰麗,如同身處另一顆異形星球。正如英國作家康拉德在其大河小說作品《黑暗之心》所說,「就像一次令人疲憊的朝聖之行,周圍盡是夢魘的陰影」。 這些坑道正是整個二戰後冷戰時期具體而微的象徵,是這幾座星羅棋布碧綠島嶼的血脈,輸送著人們的尊嚴與激情,但居住在島嶼的居民卻對它一無所知。它也是思維的神經末梢,為人類傳送突梯詭異、荒謬卻又悲壯的哭泣與狂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