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藥並治 能有效改善顏面神經麻痺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大,很容易使免疫力下降而帶來疾病,如;顏面神經急性發炎所引起的「顏面神經麻痺」,此病症最主要就是導致表情肌肉的動作不協調,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鄧佳明指出,透過中醫針藥並治,可有效改善中醫所稱「面癱」即「顏面神經麻痺」問題。

鄧佳明醫師說,「顏面神經麻痺」患者,通常於一覺醒來時察覺到臉部單側感覺麻木、動作僵硬與表情怪異,同時也發現抬頭紋與法令紋消失,且出現眼睛閉合不全、口齒不清與嘴角下垂等情形,在某些患者甚至伴隨其他不適症狀,例如偏頭痛、味覺減退、眠差眠淺與耳後疼痛等。

根據研究顯示,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青壯年,男女比例相當,其左右臉部罹病比例亦相近;而外傷、腫瘤、中風與病毒感 染等因素均會造成顏面神經損傷,但臨床上大多數為病毒感染引起末梢型顏面麻痺,與個人免疫力有關,因感染造成顏面神經的神經與血管缺血、發炎或水腫,進而影響顏面神經所控制的區域,衍生出口眼歪斜的症狀。

鄧佳明醫師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在中醫稱為「面癱」或「卒口僻」,依據中醫祛風順氣與調養氣血的治則來進行治療,患者通常有個本虛標實的體質,發病後常出現虛實夾雜證型,就中醫看法,大都由於患者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與風邪入侵,也就是過度勞累、體力與免疫力都不足,因而導致面部經絡的氣血瘀滯及經脈失養,使得面部肌肉弛緩不收,造成臉部兩側肌肉張力不對稱。

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對於面癱的治療,通常針對風邪入絡、氣血虧虛以及氣血痹阻等問題來進行處理;若風熱風寒之邪未去,以祛除風邪為首要目標,使用方藥例如葛根湯與銀翹散等,待外邪除去,再以中藥調理,可選用牽正散、黃耆五物湯與八珍湯等來加 減,可收益氣溫經、祛風通絡與大補氣血等功效,針灸治療則選用合谷、頰車、翳風、地倉與陽白等穴位組合,可收祛風定痛、疏通氣血與通 利牙關之功效。

鄧佳明醫師強調,針灸不僅施針於患側,在健側也要同步選幾個重要穴位來施針,若再搭配頭皮針,更能有效活絡整體顏 面部氣血,幫助失去營養的神經重新獲得養份,有效改善臉部肌肉的協調性與對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