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症加類風濕 罹癌風險大增

曾小姐高中時因為手腕疼痛不已,又紅又腫,以為是寫功課手腕姿勢不正確造成的,經過多年的看診,最後確診為罹患性關節炎。後來擔任歷史老師,在教書的過程中,經常口乾舌燥,每天牛飲3、4公升的水,連嘴巴都會黏住而沒法開口,這才發現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併發症,。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臺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併發症—修格蘭氏症候群(Sj ren's

syndrome)又稱乾燥症,是慢性、緩慢進行的自體免疫疾病,病因仍不明,破壞人體外分泌細胞,如淚腺、唾液腺為主。乾燥症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主要症狀表現為口乾、眼乾,皮膚、鼻腔、陰道乾燥,好發於中年婦女,初估全台灣約九萬名乾燥症患者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顯示,10%乾燥症患者會罹患淋巴癌,而牛津期刊刊登的研究顯示,乾燥症患者罹患淋巴癌的風險為一般人的37.5倍;成大分析2000年至2008年健保資料庫,發現7,852位乾燥症病患中,女性修格蘭氏症候群(乾燥症)患者較一般人有7倍機率罹患淋巴癌,研究並刊登於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的風濕病年鑑。

高醫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文展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發生障礙,使體內滑膜長期處於慢性發炎,導致關節腫痛破壞的疾病,而且會影響許多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許多併發症,包括乾燥症、肺纖維化、間質性肺炎、雷諾氏症、中樞及周邊神經病變、動脈硬化、血管炎、淋巴癌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乾燥症,約半數以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容易併發症修格蘭氏症候群(乾燥症),其原因是這類疾病都與B細胞相關聯。

蔡文展表示,目前病程的抗風濕藥物以及生物製劑,前三類大都以消腫止痛、抑制發炎及免疫反應為主,而生物製劑則是除了抑制發炎激素及細胞以外,還能延緩骨骼關節破壞。目前台灣的生物製劑及小分子標靶藥,包括第六介白質接受器拮抗劑、抗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T細胞共激因子拮抗劑、JAK抑制劑、抗B細胞抗體,效果都不錯,尤其在與B細胞病變相關的疾病如乾燥症,抗B細胞標靶藥物的生物製劑會更適合,一年只要施打二次,治療也很方便。

(圖:蔡文展及蔡長祐醫師參加世界關節炎日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