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颱多 氣象局:嚴防共伴效應

今年受到強聖嬰年轉「反聖嬰」的影響,北太平洋西部海域至今還沒看到有颱風形成。中央氣象局今天(28日)預估,今年颱風季的特徵將是「夏颱少、秋颱多」,要注意9月、10月,尤其是10月的秋颱產生的共伴效應。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28日表示,去年開始發展的強聖嬰已經結束,下半年已有轉為反聖嬰的趨勢。根據以往紀錄,強聖嬰後一年的盛夏,太平洋高壓有偏強的趨勢,夏颱生成機率少,侵襲台灣的颱風則以秋颱機率較高。 鄭明典指出,中東太平洋海溫現在逐漸趨冷,這個狀況如果持續下去,就是所謂的「反聖嬰」要發展,而強聖嬰年後面接著反聖嬰年,最大的特徵就是熱帶的東風增強,緊接著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強,結果就造成至今北太平洋西部海域還沒有颱風生成的最主要原因。 不過鄭明典也強調,颱風季到了,還是會有颱風逐漸生成,但統計聖嬰轉反聖嬰年的侵台颱風則是「夏颱少、秋颱多」。鄭明典說:『(原音)那我們預測下半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颱風數,大約是19到23個,比氣候平均略少;然後侵台颱風是2至4個,一樣是比氣候平均略少。統計聖嬰轉反聖嬰年的侵台颱風是「夏颱少、秋颱多」。』 鄭明典也提醒民眾,嚴防今年9月、10月的秋颱,可能為台灣帶來的共伴效應。他說:『(原音)侵台數,7、8月還是偏少;但是要注意,9月、10月,尤其10月,侵台的機率比氣候平均值要高很多。那10月生成的颱風,我們要注意的就是秋颱「共伴效應」,因為我們台灣很小,直接侵台機率可能不大,但是颱風在距離很遠的地方,也可能產生共伴效應,所以那種機率要比直接侵台的機率要大。』 此外,氣象局也研判,今年7月還是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導的天氣,預估7月最熱,8月正常略偏高,9月氣溫正常;7月雨量正常偏少,8月雨量正常,9月雨量稍微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