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蓋書屋 感動傳緬甸

有溫度的地方…←↑鄰近三峽老街的小草書屋,為弱勢家庭兒童提供一個固定的課後陪伴據點,孩子們在書屋自在活動,感受到關懷的溫度。(劉永祥攝)

中國時報【劉永祥╱台北報導】 為了讓偏鄉學童擁有溫馨的圖書館,逢甲大學建築系推動為偏鄉蓋100座小書屋的計畫,目前在苗栗象鼻國小、南投親愛國小及新北市三峽建成書屋。系主任黎淑婷指出,一開始只想蓋好房子就走,沒想到卻帶進愈來愈多的力量,形成活水,緬甸也邀請他們協助蓋書屋;更珍貴的是,參與的人都有感動,「人的參與讓這些建築有了溫度」。 逢甲建築系發起 2013年逢甲建築系歡慶50周年,接掌系友會的蘇泰霖倡議推動建築公益活動,最後提出「逢甲建築小書屋」,結合系友及師生力量為偏鄉小朋友蓋書屋。 原本是系友及學系回饋社會,後來非建築系學生也參與;原只想到建築相關產業,結果扶輪社贊助經費,其他企業及逢甲資訊系友會也投入。她形容,「這個行動從冰冷的學術及建物出發,結合企業,成為可以發揮積極效益的平台」。 她強調,親自參與建造小書屋,不管是工班或學生都有感動。蓋象鼻國小書屋時需要鐵工、焊工協助,他們跟學生一起工作吃飯,成為學生的「師傅」,整天都很開心,最後更認養全部鐵工費用。 貨櫃屋 就地取材 黎淑婷說,學生們在當地住三天,跟土地及人有了感情;對每次參與的20個同學來說,都會有一定的發想及影響。她說明,「建築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跟西方人學習永垂不朽的建築,而是了解當下的使命是什麼。」 黎淑婷表示,書是知識的力量,書屋是知識的容器,「這個知識的容器要有更大彈性,我們所有建築都不是永久性」;一開始就決定採用貨櫃屋形態,因為貨櫃可連結擴增,且容易移動,有移動教室的可能性。親愛國小書屋則受限環境,改採組合屋形態,「親愛國小長遠目標是成為音樂學校,我們的書屋是階段性的」。 她提到,小書屋不只是知識容器,也要降低對土地的負擔;建築形態不是重點,關鍵是要採用對環境友善的工法,同時堅持可回收再利用、就地取材、要有手感等原則。例如竹子是象鼻國小所在地區的重要材料及語彙,就用竹子當貨櫃屋的外殼。 緬甸邀請 善循環 熱心的人讓小書屋有了溫度,這個溫度更遠傳國外。黎淑婷透露,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創辦的音樂學校曾獲贈親愛村製作的小提琴,因為這個機緣,緬甸方面也知道小書屋計畫,就邀請她們跨海幫忙蓋書屋。 黎淑婷強調,緬甸書屋會用組合屋的概念,其空間需求更大,可能要好幾個組合屋;基於友善環境的考量,「組合屋材料不能來自來台灣,所有材料都要就地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