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日帝殖民下之台灣美術史

旺報【文╱楊孟哲】 編者按台灣美術在日據時期受到極度打壓與不重視,台灣人在這樣的環境下,突破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孕育不少傑出美術家和作品,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楊孟哲,是少數留日又不親日的日本通,在日據、日治之爭中,獨排眾議提出惟有「日帝殖民」才符合歷史真相,並由五南出版《日帝殖民下台灣近代美術之發展》一書,特予轉載。 漫畫藝術1941年在大東亞戰爭之際,被運用在宣傳品鼓吹在愛國主義之中,揭開了台灣殖民地的新文化訊息 唐朝文化藝術綿綿長久,為日本近代文化奠定了東洋藝術,啟動東洋美學之先,而唐代的百寶箱「雜技圖」早於200多年前遠遠超越日本平安時代末期「鳥獸戲畫卷」,其筆觸畫風、肢體動作韻味,(實有模仿抄襲中國世俗圖之嫌),不幸,中日甲午戰役確實改變了中日長久以來「主從關係」,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改變數千年來的事實,取得垂涎已久的南方基地台灣。 步入殖民教育體制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與日本以因東學黨之亂,雙方以宗主國關係或保護僑民之理由,引起東亞歷史上重大領土變化,日帝藉著明治維新脫胎換骨,成為亞洲新盟主。繼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再次攻略台灣,日帝取得馬關條約,展開台灣殖民統治,甲午之敗,成為中國近代之恥,改變自古以來中日歷史情結,台灣島完全步入日本殖民。 日帝於1896年在台北城內成立「台灣總督府學校」,台灣人民在反抗無效下步入了殖民教育體制,吸納大和文化,接受西洋改良式殖民學程,因此徹底改造了台灣文化的命運,換取了台灣美術教育之先,承啟台灣美術運動之火。 1896年台灣總督府學校官制,成為正式的殖民地教育機構,在總督府學校之中成立師範部,分成甲乙兩科,甲科由大和民族就讀,乙科主要由台灣人就學,日帝學制分類、人種的歧視、差別的學制待遇,是殖民統治的特徵。 大正時期以後日本人大量移民台灣,學生數不斷增加的壓力下,師範學校直到1927年成立台北師範第二分校(現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將台灣人全數移此該校。台灣師範學制的圖畫教育啟蒙了台灣人,自伊澤修二提出「有用學術」6年之後(1902年),美術教育課程終於在國語學校的師範乙科中被正式採用開課,而手工教育也被設為選修科目。在台灣的美術教育史沿革中,除了明、清時期有極少數的文人及貴族習曉文墨外,這可謂是史無前例。 然而,從明治35年(1902年)以後,台灣美術的近代化浪潮中,許多新潮流繼而風起浪湧,培養出具美術素養及才能的教師,也直接影響了台灣島民中從事藝術創作的首代藝術家,掀起了台灣美術的重大意義,在台北師範學校中誕生了台灣的近代美術家,在日本殖民美術教育體系裡,台灣初期畫家部分人士也承接了日本漫畫藝術。 在50年的統治之中,以學校教育貫徹大和文化,在皇民教育體制下,將大和文化悄悄地打開台灣文化之鎖,以國族主義效忠日皇,以大眾傳播扮演著皇民文化的角色,如日帝時期的新聞、雜誌、教科書文化等,而漫畫藝術1941年在大東亞戰爭之際,被運用在宣傳品鼓吹在愛國主義之中,揭開了台灣殖民地的新文化訊息。 漫畫藝術何時登場,又何時在台灣殖民土地上萌芽?日本進攻台灣之際,於1894年甲午戰爭之後所發行的《日清戰畫報》(1894-1895)發行,台灣凱旋篇全11冊,作品內容全彩,漫畫式的筆風,且諷刺性效果佳,記載著日軍如何運用現代化軍事,擊垮台灣義勇軍,對於日本宣揚帝國主義的勝戰,以及向日本百姓宣傳以及販賣,轟動一時。 傳媒漫畫神話殖民 此外,早在1874年,日軍攻打台灣屏東縣牡丹鄉(牡丹社事件),當時的從軍記者岸田香吟除了有影像紀錄之外,也在《東京日日新聞》專文介紹, 並利用漫畫技術來宣傳戰果,描繪日軍在台灣作戰情況,其作品內容誇大具戲劇效果,頗獲當時的好評。後來,利用印刷術大量在日本販賣,在東京造成轟動。其漫畫的作品,將自己當作主角,融入漫畫之中。 畫風「以取笑台民,悠然得意」,強調一種大和民族的優越,其作品之後被公認為誇大而不實的漫畫之作。日本帝國在1895年,統治台灣之初,除了運用武力教化台民,更大量使用新聞媒體,傳播殖民地政策政績宣揚日帝偉大的德政。台灣總督府於1896年首創《台灣日日新報》,報紙創刊以來,「漢和」文並存,除了利用照片,也經常利用漫畫方式,以插圖運用於報紙之中。 1898年,在報紙的中央以漫畫插圖方式出現,顯目的標題介紹著「台灣民間陶藝」。此外總督府學務部更應用漫畫插圖在台灣人《初等國語》教課書中宣導「尊皇愛國」教育,因此,日帝時期日本的漫畫藝術及技法早已透過殖民統治的皇民教育體系,悄悄地在台灣展開並慢慢地滲透,深植在台灣人的生活環境之中。(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