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粉塵爆炸 炸出了台灣的醫療黑洞


文/盧敬文 (清大社會所碩士生、醫師)  

八仙樂園的粉塵爆炸意外讓台灣社會震驚。一方面是因為玉米澱粉參雜食用色素製成的彩色粉末居然有懾人的爆炸威力,另外是因為大量的燒傷患者,暴露出台灣急診與燒燙傷加護病房醫療體系的不堪一擊。

專業無法預期的風險

為何玉米澱粉會出現在派對的娛樂場合呢?這是連農業專家都難以預見的用途。國際政治下,美國糧農體制強勢推銷生產過剩的玉米,使得台灣養殖業的豬飼料由甘薯轉為玉米。玉米澱粉廣泛作為蔗糖取代品的高果糖糖漿,又因廉價,在2013年爆發不肖業者用以充當米粉的主原料,這次的彩色粉末也同樣是玉米生產過剩下的結果。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原本作為糧食的農產品會成為娛樂派對中的玩意兒,這已超乎常人甚至是專家的理解。當前社會充斥「專業問題、專業解決」的論調,卻忽略當前的社會問題不僅是「專業」無法解決,甚至是「專業」自身所引發。即便專家擁有知識與技術,也無法預期業者以玉米澱粉魚目混珠充當米粉,或拿來製造color play的粉塵。

人們於日常生活中常因生計或工作自願承擔清楚可見的風險,如民航運輸可能的飛航空難,或勞動者提神使用的菸和檳榔等物質。但這次意外指出現代社會中充斥著不可預知的系統性風險,台灣社會尚未意識到科學專業分工的解決方式已經失效,理性化分工的官僚體系難以提出跨部門、跨領域的治理政策。以玉米澱粉為例,應由農業、經濟還是醫療衛生部門來管理?當前複合式災難的原因已經跨越政治與科技的範疇,缺乏整體關照的科學專業,只能在各種食安、傳染病或風災後苦苦追趕,挖東牆補西牆,也無法杜絕各種風險一再成為社會悲劇的事實。即便政府果斷宣示在確定安全之前,禁用彩色粉末,但「安全」的標準為何?誰又能提出安全的保證?

脆弱的醫療體系

想像若爆炸意外發生在遠離都會區,但又常舉辦大型音樂季的恆春墾丁或貢寮。以恆春為例,全恆春三間地區醫院總共只有158張病床,且沒有一張是燒燙傷加護病床;往北後送病人至東港、高雄或屏東市區還得花費一到兩個小時不等。這次意外,連緊急救護資源最密集的大台北都顯得吃力,如何期待地處偏遠的旅遊勝地,能應付重大的意外事故?當前醫療體系本是為日常生活所需而設計,無法處理突發意外而激增的病患。減災避災才能治本,我們應該思考哪些風險是以政府之力能事前預防,而哪些不可避免的風險,能藉由社群之力共同分攤,將傷害減到最低。

災難衍生的醫療費用是否由健保負擔?也是對社群智慧的一大考驗。如果台灣社會真的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為何在不吝對醫護警消感謝的同時,又不願共同承擔災難的後果?單一意外不是造成健保財務負擔沈重的原因,但可能是壓垮健保的最後一根稻草。難以掌握和控制的系統性風險,使得天災人禍成為台灣的常態,在在挑戰醫療體系運轉的極限,因此分級轉診與醫療網重整勢在必行。柯文哲醫師早在2013年擔任市長前,就指出北北基醫療網的問題:重度創傷中心過度集中,到院前救護系統分屬不同行政體系,轉送耗費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