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經濟慌中的獨角獸背影

旺報【丁學文╱上海金庫創投管理合夥人】 自從行政院喊出獨角獸口號以來,獨角獸忽然成了台灣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姑且不論台灣這種小型經濟體,在缺乏市場規模及資本支援的情況下,有沒有可能創造出獨角獸企業,我們與其自嗨於台灣的獨角獸白日夢,不如好好研究產生獨角獸的土壤是否依然存在。要知道獨角獸人人喜愛,但醞釀獨角獸的背景卻是寬鬆貨幣的資本吹捧、互聯網形成的想像空間以及橫空出世的共用經濟。資本泡沫及互聯網是大環境的必然,共用經濟卻是孵化出很多獨角獸公司的故事所在,而且往往還都是超級獨角獸,在全球177家獨角獸裡,光前十名裡,第一名Uber(680億美元)、第三名滴滴(338億美元)、第四名Airbnb(300億美元)、第九名WeWork(160億美元),它們的總估值就有1478億美元了。然而,近一年來,我看見共用經濟光環確實已經逐漸褪去,曾經以共用經濟為龍頭的獨角獸更是疲態明顯。在人類商業史上短短幾年就能創造這麼多高估值的公司實在少見,這是一個充滿泡沫的奇蹟,但泡沫散盡之際,如果台灣還想逆勢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獨角獸,那就必須仰仗另個奇蹟中的奇蹟。 台灣觀點 在剛剛閉幕的博鰲論壇大出風頭的Kevin Kelly在其《The Inevitable 》一書裡,提到關於未來的關鍵字就有:共用,流動。共用經濟之所以能夠火爆是因為人們越來越有很多沒有完全發揮價值的物質,物質往往具有商業價值,社交價值等等多重價值疊加。對於很多事物,人們已經不太在乎擁有權,而只在乎所有權。互聯網技術的萬物互聯,讓我們通過網路可以很輕鬆的對接資源,而後再各自去匹配。其實最早的共用經濟可以追溯到維琪百科,不過這屬於共用知識,讓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陌生人,把自己懂得知識編輯成詞條共用出來。 大陸共用經濟 如雨後春筍 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移動支付的發展,人們的支付習慣越來越便捷,為共用經濟商業模式提供了更夯實的基礎。以大陸街頭亂七八糟的共用單車為例,它雖然被人罵到臭頭,但共用自行車正是讓大陸獨角獸議題如日中天的催生者,隨著共用經濟逐漸滲入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各類共用平台也像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 根據大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資料顯示,2017年大陸共用經濟市場規模約為5兆2850億元,同比增長43.81%。共用經濟已經涵蓋了大陸餐飲、住宿、物流、金融、出行、上門服務、二手共用平台、醫療等多個領域。 大陸資本盛宴 如推波助瀾 也因為這樣,剛剛在4月10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甚至還有專場討論共用經濟。不能否認,在共用經濟實踐上,大陸是全世界走在最前面的,但大陸共用經濟平台的競爭也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追求使用者規模與實現盈利面臨了抉擇及見真章的時刻,這從摩拜被迫背靠美團就可以嗅得一二。 在大陸,由於商業模式不清晰,大部分共用平台目前仍處於燒錢階段,主要依靠融資擴大使用者規模,這就是共用經濟的主要痛點。層出不窮的共用經濟模式,共用雨傘、充電寶都曾經受到資本的追逐而樂在其中。截至2017年12月,共有190家大陸共用經濟平台獲得1159.56億元人民幣投資。各路資本追逐這些共用經濟平台,最終是否會演變為一場資本的盛宴呢?能否逃離被資本綁架的命運是很多共用經濟平台創業者長期面對的一道難題。正如摩拜創始人胡瑋煒此前公開表態所說的,資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後,其實你都得還回去。 大陸估值泡沫 如外強中乾 最嚴重的問題是共用經濟企業帳目估值嚴重泡沫化。全球177家獨角獸總估值達到駭人的6290億美元。相比2013年,獨角獸這個概念剛在矽谷誕生之際,能稱得上獨角獸的公司僅有39家,總估值約1000億美元。 Uber的目前估值,接近於全球前三大航空公司Delta、Southwest和American的市值。滴滴的估值超過中國中鐵的市值。Airbnb的估值和全球最大的Hilton飯店集團市值不相上下。然而隨著全球進入緊縮貨幣時代,引發資本開始脫虛向實,共用經濟企業的估值縮水嚴重。共用經濟公司雖然曾經風光無限,可是目前還沒有哪家真正成功地把帳面虛值轉換成貨真價實的市值。這就是我最喜歡說的理想很美好,現實往往很骨感。 其次是監管問題。共用經濟作為發展迅猛的新興經濟模式,相關政策法規明顯滯後。相比正規旅館,Airbnb不需要到政府註冊,不需要防火安全標準,沒有24小時服務和衛生標準要求,隨意侵犯鄰居和社區的權益。特別是景區附近,專業出租者大量買入房地產用於Airbnb出租,哄抬附近的房價,而大量短期租戶擾亂當地人的生活,讓居民怨聲載道。 總之,讓共用經濟回歸共用和社交本質,在公平和合規的前提下,和傳統經濟相互競爭和補充的呼聲,在全球各地喊的越來越大聲,也讓大家明白什麼才是共用經濟的健康發展道路。 台灣獨角獸熱 別後知後覺 春江水暖鴨先知,高科技市場的資本寒冬往往冷風吹得最快。投資界成功的歷史只有兩種,一種是把不良企業的估值拉高然後在泡沫破裂之前轉給下家,另一種是把好的企業持股到最後,然後上市功成身退或者繼續持有享受增值。這幾個月我的微信朋友圈居然開始收到大陸獨角獸 E輪融資的募集邀請,這簡直就是接盤俠不夠用的前奏。 以共用經濟為代表的獨角獸們的高估值,看起來已經搖搖欲墜。正如美國證監會主席 Mary Jo White 今年在矽谷發表演講時說的:全球獨角獸尾巴最後會甩到誰?誰也不想說也不敢說。我常常覺得台灣存在嚴重的不知不覺,甚至後知後覺的壞毛病,如果共用經濟的故事是因,獨角獸的誕生是果,在因果關係已然生變的今天,台灣如果看不透背後趨勢的變化,就可能成為先知先覺者最後取笑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