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LINE群組當聯絡簿

作者:王韻齡 / 插畫:陳沛珛

但親師也必須共同面對,當家長過度介入學校生活,如何畫出一條和平理性的界限?而家長更該學著放手,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把教室的主控權還給老師。

「老師,天氣忽然變熱,麻煩你幫我家小明脫件外衣,然後拿掉圍巾,不然他會圍一整天……」、「老師,我家大偉這次的自然科報告又沒有通過,請問是為什麼?可不可以公布一份通過的報告當做範例,讓我們參考改進?」

是的, 你沒有看錯,這些就是目前國中小老師經常會收到的,來自家長、透過手機,頻頻發出的各式請託與求教。

隨著智慧型手機日益普及,老師、家長人手一機,過去必須寫聯絡簿、挑時間打電話給老師傳達的訊息,都化做班級群組上一聲聲的叮咚,全天候敲打著老師的手機。而且,群組內眾目睽睽,幾乎沒有「已讀不回」的空間。

別讓溝通工具變成誤解根源

當親師溝通進入數位化時代,國小、國中甚至高中校園,開學第一次班親會上,一定免不了有家長主動邀約老師和全體與會家長,成立一個班級專屬的LINE群組,方便大家隨時保持聯絡。

從此,班級群組的訊息通知,就此起彼落響個不停。有人樂於分享教養新知、養生祕方;也有人積極探詢班上活動與自家小孩表現;更多的是問功課,小至國語課本上的圈詞有哪些,大至月考範圍到底是什麼?當迷糊的小朋友一問三不知時,家長只要手機一滑,馬上就能得到答案。

但便利之餘,也帶來一些隱憂。《親子天下》走訪多位一線教師與家長,發現在教學現場,有不少老師樂於擁抱新媒介,不但主動成立臉書上的班級社團,也廣加學生和家長為好友,經常分享活動照片,互相按讚;但也有人抱持謹慎態度,希望維持親師生之間一定的分際,並保有個人隱私空間。

面對在現代社會中幾乎無法不使用的通訊工具,如何用得適當、用得有禮貌,不致造成親師溝通上的困擾呢?綜合一線教師、教養專家和資深家長們的意見,歸納出四大安全使用守則:

重點1:親師都同意的使用規則

對親師溝通和3C產品使用有深入研究的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也是兒童職能治療師的張旭鎧建議,老師可以在一開學就訂出使用守則,讓家長有所依循。例如:開放幾個時段,包括沒課的週三下午,或是平日放學後到五點半離校前,可以即時回覆訊息給家長,但是其他時段老師也需要休息和備課,就不一定會讀訊息,也不方便和家長線上聊天。

一開始就把規則和界限講清楚,日後的誤會就能減少很多。

重點2:避免情緒性發言

群組令老師又愛又怕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長的情緒性指控會發酵,只要有一個人首先發難,暗示老師偏心、給分不公平,或是教學不認真、容易暴走等等,就容易引起其他家長跟進,演變成一股反對老師的勢力,甚至串聯起來,要求學校換老師。

家有國小五年級和國中七年級兒子的部落客Sama,就曾經歷過一次家長串聯,逼走代理老師的經驗。當時班上幾位家長認為老師的情緒管理有問題,造成多次師生衝突,因此在群組上發起串聯,最後雖然達成目的,但Sama並不十分認同,也擔心給了孩子一個不良示範。

從此,她再也不想捲入親師論戰,多和班上家長保持「安全距離」,雖然有加入群組,但從不發言,也儘量不介入班務的運作。

重點3:個別意見私下溝通

沒有人喜歡被公開指責,因此不管是家長對老師的發問或建議,屬於個人意見的部分最好私下詢問,避免造成老師的壓力。

一旦遇到突發或緊急事件,絕不能只靠社群上的訊息來說明前因後果,因為文字無法完整傳達心情與感受,很容易有疏漏和誤差。

重點4:避免群組養成孩子惰性

作業忘了帶回家、發下來的考卷不曉得怎麼訂正……這些本來是學生自己該注意的問題,很多家長卻在社群的強大支援下,不知不覺成了孩子的代理人。

新北市某國中資優班家長群組裡,就曾發生家長一再詢問老師,專題報告到底要怎麼做?頻頻接招的老師只好再開一次班親會,「教家長怎麼完成作業」。

現代化的通訊軟體和社群網站,確實為親師溝通帶來不少好處,老師除了可用來發布課後臨時通知,免於家長一一打電話詢問,還能即時上傳學生的精采活動照,讓忙碌家長如臨現場,和孩子一起分享學習的喜悅。

【延伸閱讀】

上小學,家長一定要加入班親會的群組嗎?

4招,與老師好好溝通

家有小小新鮮人爸媽必讀!新生開學準備看這包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