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交《梆笛協奏曲》向馬水龍致敬

中國時報【趙靜瑜╱台北報導】 作曲大師馬水龍今年5月驟然逝世,讓外界無比追念,紀念音樂會也陸續展開。 從6月9日在北藝大音樂廳,由北藝大舉行追思音樂會後,基隆市文化局邀請北市交接棒,在9月5日舉行「樂畫基隆─馬水龍教授紀念音樂會」,將帶來馬水龍最膾炙人口的創作《梆笛協奏曲》;12月6日國家兩廳院邀請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呂紹嘉親自指揮NSO,演出馬水龍的男聲合唱與管弦大型樂曲《無形的神殿》。 1939年出生於基隆的馬水龍,是台灣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音樂成就備受國內外樂壇肯定。早期作品有著濃濃海味,馬水龍曾說童年戲棚下的戲曲鑼鼓聲,以及少年時代那段繪畫素描等嚴格的視覺基礎訓練,影響他日後音樂甚至繪畫創作甚深;基隆的自然與人文景致,更讓他的音樂不只是音樂,更富視覺,描繪基隆多雨的鋼琴曲《雨港素描》就是一例。 由基隆市文化局舉行的馬水龍紀念音樂會,將以馬水龍前期作品為主,包括以古典編制出發的《弦樂四重奏》與《木管五重奏》;由鋼琴擔任獨奏的《雨港素描》以及享譽國際的《梆笛協奏曲》跟深獲好評的《孔雀東南飛》。 指揮邱君強表示,這次演出《梆笛協奏曲》,邀請當年首演的梆笛演奏家陳中申協奏,用音樂向數十年為音樂界、教育界奉獻的馬水龍致敬。 基隆市文化局長彭俊亨表示,基隆是馬水龍的故鄉,1997年馬水龍也返鄉擔任基隆國際現代音樂節藝術總監,這次就讓基隆以悠揚樂聲傳遞文化界真切的懷念與讚揚。 三場音樂會各有各的主軸,但都表現了馬水龍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與多元的創作型態。 北藝大追思音樂會以校內師生為主,呈現馬水龍各時期創作;基隆文化局邀約北市交演出的紀念音樂會,則以馬水龍前期創作為主,編制以古典為主,在正統古典架構中聽見馬水龍的樂思靈動。 年底NSO確定將演出馬水龍的《無形的神殿》以及其他中晚期特殊編制的室內樂,其中《無形的神殿》是馬水龍一次登玉山時,深刻感受到台灣山林之美,從內心深處湧出對故鄉台灣之愛,於是用台灣詩人李魁賢的詩《無形的神殿》創作,曲子更加入了台灣原住民特有的嘹亮呼喚,真摯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