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未來科技展 中正大學創新技術 亮相

工商時報【文╱黃志偉】 由科技部主辦的未來科技展將在12月13日於台北世貿三館盛大展出,以兼具「產業應用性」與「科學突破性」的前瞻技術接軌國際科技浪潮,掌握產業商機。工業4.0時代來臨,未來科技展接軌智慧製造浪潮展出多項學研成果,其中像是中正大學的三項創新技術,可協助國內精密機械與自動化產業提升競爭力,面對龐大智慧製造商機不缺席。 為搶進智慧製造商機,國內外自動化相關展覽爆參展盛況,不少廠商更因預算成本、拆裝運送、攤位規模等因素無法讓客戶一覽全貌而流失商機,實屬可惜。中正大學團隊所展出的機械加工單元作動量測暨虛擬實境視覺化模擬應用,將可協助廠商彌補在推展自動化業務的遺憾。 中正大學教授高永洲與江佩如指出,由機械手臂結合三維結構光掃描,不僅可免除工件量測時從機台拆卸的麻煩,更可建立3D可視化擬真互動方式,以沉浸式虛擬實境技術,模擬3D運動、加工件的變形以及碰撞偵測,將多種機械設備以逼真的3D加工模擬呈現,因此可減少廠商展示的成本與展場限制,如工具機搬運、多種機台展示,讓客戶挑選時能直觀地看機械設備是否符合需求,從而提升顧客購買意願,可應用於工具機等需要大型場地進行展覽及銷售的產業。 台灣精密機械產業具舉足輕重地位,持續優化競爭力是產業發展重要關鍵,而國立中正大學前瞻製造系統頂尖研究中心(AIM-HI)致力發展下世代「智能化精密製造技術」,為國內產業提供創新能量。此次未來科技展,該研究中心除了上述3D視覺化模擬應用技術外,也展出摩擦攪拌銲接製程與設備全機開發,以及人工智能化發泡射出產品品質特性預估系統等創新技術。 該中心主任劉德騏教授表示,中心以應用摩擦攪拌銲接技術為研發導向,已成功發展出鋁合金、銅合金、鋁銅、鋁鐵等銲接製程,結合中心電腦輔助工程(CAE)結構設計團隊與多年實務經驗,可針對不同製程特性優化銲接機結構,比傳統銲接提升50%製程效率,大幅降低研發時間與製作成本,且製程無弧光、無塵霧、節能等特性,技術成熟度已可與廠商合作開發,技術有技轉潛力,可帶動精密機械量產,並影響如半導體、綠能、汽車、運輸產業。 另外,透過人工智能化發泡射出產品品質特性預估系統,可替代材料配方設計、製程機台參數或是產品特性以人工經驗方式進行,運用人工智慧推斷發泡射出產品之材料配方並優化品質,可將產品開發周期較傳統人工縮短50%以上,能廣泛應用在製鞋、航太及老人行動輔具等產品,並延伸不同產業應用。